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消费贫困的 最新估测情况概要

      世界银行一直定期监测发展中国家在消除绝对贫困领域取得的进展。世界银行的研究人员通过收集来自全球各地区的数据,最近发布了涵盖1981—2008年期间的更新情况报告,并(基于小规模样本)提出2010年的初步估测。

      ●最新估测利用来自约130个发展中国家的850多项家庭调查,代表发展中国家总人数的90%。调查表大多数由所在国的国家统计部门编纂完成。2005年和2008年的调查结果基于对123万个随机抽取家庭样本的访问。在20世纪80年代,调查范围往往倾向于较为贫困的群体,在某些地区即便今天仍是如此。

      ●所有货币价值都采用实际值,即依据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并采用反映每个国家实际物价水平的汇率进行折算(这考虑到一个事实,即很多大宗商品并不在国际市场进行交易,因此在贫穷国家较为便宜)。

      ●基于一致性原则,对所有往年数据均按照回溯到1981年进行修正。

      ●由于数据可获得性滞后,2008年是我们能够编纂出一份可靠的全球估测报告的最新年份,但是我们可获得很多国家的近期数据,让我们有能力对2010年的贫困状况作出初步估计。

      主要的贫困线是按照2005年物价水平计算每天生活费1.25美元的标准,但其他贫困线标准也在使用中。

      ●每天1.25美元的生活费是10-20个最贫困国家设立国家贫困线的平均值。通过使用这一标准,全球总体的贫困状况可通过“贫困”在世界最贫穷国家中的含义来做出判断。

      ●当然,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往往采用比这个节俭标准更高的贫困标准,每天2美元是所有发展中国家贫困线的中位数。

      ●每天1美元的贫困线也在采用,这接近于印度(旧的)国家贫困线。即使按照全球最贫困国家的标准来衡量,这也是一个极为省俭的生活费标准。

      当然,数据还不太完备,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它们正变得越来越完善。

      ●发展中国家可获得全国代表性家庭调查的数量已经显著扩大。首份此类估测报告由世界银行编纂完成(总结纳入《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报告基于22个国家的22份调查资料。

      ●当消费(商品消费支出,包括实物方式)和收入数据均可获取时,报告会采用前者而不是后者。在贫困国家,消费数据用在三分之二的调查资料中。

      ●但是,消费并未考虑到非市场化的商品,比如获得医疗保健和教育的机会,也未顾及到家庭内部的不平等。

      ●为获得完整的评估数据,这些贫困指标必须辅以其他指标,包括获得医疗保健和教育的机会。欲浏览相关数据和其他“非收入”贫困维度的数据,请查阅世界发展指标。

      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所在的全部六个地区的贫困率和贫困人口数量均下降,这是自世界银行开展实施贫困监测任务以来的首次。

      ●在2005—2008年期间,全部六个地区每天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贫困人口的百分比和人口数量均在下降,这是自1981年以来首次发生如此良好的局面。

      ●在2008年,发展中国家每天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贫困人口总体比重为22%,略高于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一半,1981年每天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贫困人口比重高达52%。

      ●这意味着,2008年有12.9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25美元,1981年为24.7亿人。2008年有24.7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数量少于1981年的25.9亿人。

      ●每天生活费1.25美元的贫困线人口比例以每年减少1.05个百分点的趋势下降(标准差=0.06个百分点)。如果将中国剔除在外,该趋势水平要低得多,约为每年下降0.54个百分点。

    1

    数据:1981-2008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率

      其他贫困线也显示类似的趋势

      ●在2008年,发展中国家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贫困人口比例为14%,为8.01亿人——该比例低于1990年的31%和1981年的42%。

      ●在2008年,发展中国家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的贫困人口比重为43%,为24.7亿人——该比例低于1990年的65%和1981年的70%。

      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已实现首个千年发展目标(MDG),即到2015年将极端贫困人口发生率降至1990年的一半。

      ●尽管爆发全球金融危机,根据每天1.25美元生活费的标准,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已实现首个千年发展目标(MDG)。

      ●如果你重点关注每天生活费1美元的标准,2008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率已经比1990年降低一半。

      ●但是,减贫的进展在各个地区之间并不均衡。

      在各个地区之间减贫进展并不平衡,但(首次出现的是)扶贫工作在所有地区均取得进展。

      ●东亚地区减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回首20世纪80年代初期,东亚是全球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1981年每天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达77%,该比例在2008年已显著下滑至14%。

      ●仅在中国,每天生活费不足1.25美元的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6.62亿,尽管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每年减贫工作的进展也不均衡。在2008年,中国每天生活费仍低于1.25美元的贫困人口比重锐减至13%(1.73亿人)。

      ●在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中,1981—2008年期间每天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贫困人口比重从41%减少至25%。虽然贫困比率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所上升,但在1999年之后则持续下滑。

      ●在南亚地区,1981—2008年期间每天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贫困人口比重从61%下降至36%。目前南亚的贫困人口比例低于1981年以来的其他任何时期。

      ●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LAC),2002年以前贫困人口比例一直普遍上升,但2002年以来贫困人口占比(以及贫困群体百分比)一直大幅下降。

      ●在东欧和中亚地区(EECA),2000年以前贫困人口比重和数量持续上升,但2000年以来贫困群体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并在2008年达到第一阶段的千年发展目标。

      ●在中东和北非地区(MENA),2008年每天生活费不到1.25美元的贫困人口数量为860万,比例为2.7%,低于1981年贫困群体数量1650万,但中东北非地区的贫困调查覆盖范围有限,给估测贫困率带来不确定性。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SSA)地区,每天生活费不到1.25美元的贫困人口比例已低于50%,为1981年以来首次。2008年每天生活费低于该标准的贫困群体比例为47%,而1981年的贫困率为51%。自1999年以来,每天生活费不到1.25美元的贫困人口比例已下降约10个百分点。2008年每天生活费不到1.25美元的贫困人口数量比2005年减少900万。

      尽管传出好消息,但每个地区仍有大量人群生活贫困,或是处在贫困线边缘的弱势群体。

      ●按照目前的减贫进展情况,到2015年每天生活费不到1.25美元的贫困人口数量仍有大约10亿。

      ●在1981—2008年期间摆脱每天生活费不到1.25美元贫困线的6.49亿人中,按照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标准,他们大部分人依然贫穷,而按照富裕国家的贫困线标准,情况更是如此。

      ●  在消除每天生活费2美元的障碍方面,发展中国家一直未能取得长期的进展。的确,我们只看到每天生活费不到2美元的贫困人口数量小幅下降,从1981年的25.9亿人减少到2008年的24.7亿。在此期间贫困人口数量先升后降,至1999年每天生活费不到2美元的贫困群体数量达到29.4亿,随后已明显下降。

      ●在1981—2008年期间,每天生活费在1.25—2美元之间的人口数量几乎增长一倍,从6.48亿人增加到11.8亿人。

      ●每天生活费略高于1.25美元的人数激增,表明相当多的人依然脆弱,处于贫困线边缘。

      开放获取世界银行全球贫困数据的渠道

      ●在2月29日,世界银行网站PovcalNet将发布大量修正后或更新的信息,公众可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复制这些估测数据,并对某个特定国家和替代性的贫困线状况作出估计。

    表格:1981-2008年期间各地区按照每天生活费1美元,1.25美元和2美元计算的贫困人口比例及数量。
      每天1美元

    2

      注:调查覆盖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不足50%的地区作高亮处理。
      每天1.25美元

    3

      注:调查覆盖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不足50%的地区作高亮处理。
      每天2美元

    4

      注:调查覆盖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不足50%的地区作高亮处理。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