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良同志在扶贫调研宣传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各地扶贫调研、宣传和干部培训工作(以下简称三项工作)的经验,研究全面加强三项工作的基本思路,安排部署2012年的工作。会议期间,还将对2011年评选的优秀调研报告进行表彰。办党组对此次会议非常重视,小建主任做出专门批示,对会议提出明确要求,还对获得一等奖的三篇调研报告逐一进行点评,给予充分肯定。政策法规司和培训中心做了认真的筹备工作。

      利用这个机会,我先介绍一下全国扶贫开发的形势和任务,然后就进一步做好扶贫调研、宣传和干部培训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的形势与任务

      2011年是我国扶贫开发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其意义可以和1986年启动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相比。

      (一)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纲要)

      这是扶贫开发历史上又一个纲领性文件。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相比,立意更加高远,内涵更加丰富,充分体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做出了重大阶段性判断。“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短短一句话,宣告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与饥饿斗争历史的结束,宣告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人民的粮食安全。正是在这个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我国的扶贫开发迈上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的伟大征程。

      二是明确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解决温饱是多年扶贫开发最主要的奋斗目标,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对扶贫对象,“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既包括了生存的需要,又包括了部分发展的需要。二是对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三是丰富了扶贫工作基本方针。新纲要在充分肯定历史经验的同时,对十六大以来扶贫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明确要求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同时提出要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进而明确了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的工作定位。

      四是分层次界定了工作对象。将工作对象分为四个层次,即扶贫对象、扶贫攻坚主战场、重点县和贫困村。扶贫对象明确为“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同时明确国家扶贫标准要逐步提高;同时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地方标准。扶贫攻坚主战场包括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3个中央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地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支持政策不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办法,采取措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重点县数量逐步减少。重点县减少的省,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减。对贫困村继续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给予扶持。

      五是确立了“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的格局,是十六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创新。对此,新纲要第一次做出全面部署。专项扶贫主要指国家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主要由扶贫部门组织实施,直接帮助最贫困乡村、最贫困人口的工作。未来10年的重点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扶贫试点、革命老区建设等。行业扶贫主要指各行业部门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和项目,要密切结合各行业的业务职能,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本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社会扶贫主要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要加强定点扶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作用,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

      六是强化了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体系。新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对扶贫工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政策和项目,要进行贫困影响评估,还要求加快扶贫立法。要完善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从8个方面提出有利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加快发展的政策,特别强调了财政和金融、投资和产业、生态和人才等方面。为了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新纲要明确,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

      为了明确部门责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相关部门贯彻实施新纲要各项政策措施的分工方案。

      (二)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11月29日到30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距离上次会议整整10年。这是扶贫开发历史上规格最高、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体同志出席会议,胡锦涛、温家宝同志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总结了扶贫开发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深刻阐述了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总体要求,全面部署了工作任务,对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做了总动员。会议主要的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进行了系统总结:“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近10年来,我们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会议最振奋人心的消息当属大幅度提高了国家扶贫标准。制定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国家扶贫标准,对统一思想认识、瞄准扶贫对象、凝聚扶贫力量非常必要。2008年走出了第一步,将原来的低收入标准明确为国家扶贫标准,国内外反映很好。但1196元的扶贫标准,无论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国际通用的贫困标准相比,还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仍然偏低。

      因此,在研究制定新纲要的时候,提高扶贫标准的问题被再次提出。这次提高标准,没有采用原来以食品消费为主要依据的方法,而是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重点考虑了以下因素:首先,新标准要与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相一致。其次,新标准要与“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的工作定位相一致。第三,新标准要充分考虑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与各省自定扶贫标准的情况相衔接。第四,新标准要稳妥可行。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提出的目标,经过努力要能够完成。第五,新标准也要适当参考世界银行提出的所谓“国际标准”,有效回应有些人关于“国家扶贫标准过低”的质疑。

      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到2011年底,这个标准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25%;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是1.22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2.8%。根据世界银行专家测算,这个标准相当于购买力平价1.8美元。扶贫标准的大幅度提高,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加快推进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政治意愿。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是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的重要措施。

      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期待,确定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行动纲领,吹响了新一轮扶贫开发的进军号角。

      (三)组织实施武陵山、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我国的贫困问题带有明显的区域分布性,既表现在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困难,也表现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扶贫领导小组建立时的名称就是“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也曾经在全国划定了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但在实际操作中,从1986年开始,一直以县为行政工作的推动单位,开始叫贫困县,2001年以后改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国情和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因为多年的扶持,面上的贫困确实得到很大缓解,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最大障碍,是短板中的短板。这些地区多处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贫困程度深,改变其落后面貌必须举全国之力打一场攻坚战。经过多年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国家也有实力集中力量解决这些地区的问题。这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决策,是国家扶贫战略的重大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纲要提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基本思路: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对跨省片区规划的指导和协调,集中力量,分批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所属连片特困地区负总责,在国家指导下,以县为基础制定和实施扶贫攻坚工程规划。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

      为了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国家将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作为片区扶贫攻坚协调小组,将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职能,建立片区定点联系机制,加大对片区扶贫攻坚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力度。二是创新思路,统一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的扶贫工作新格局。扶贫办和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共同组织编制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三是研究制定支持片区的优惠政策。扶贫办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支持连片特困地区的优惠政策。

      武陵山片区试点已于去年11月启动,今年2月23日,乌蒙山规划启动。今年,还要编制完成其他9个片区的规划,并陆续启动秦巴山等片区规划的实施。

      新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有许多亮点和重点。仅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2011年,扶贫开发工作确实开创了新的篇章,这样的大布局、大手笔、大思维,是前所未有的。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后,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及时传达会议精神,全面部署新阶段扶贫开发各项任务。截止2月20日,已有21个省区市召开高规格扶贫开发工作会议,24个省区市出台了贯彻落实新纲要的实施办法或意见,25个省区市加强了扶贫领导或工作机构,各省区市都明确了新阶段的扶贫标准,中西部各省区市都完成了重点县调整工作,内蒙古、广东、湖南、江苏、辽宁、河北、江西、山西等省区大幅度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其中内蒙古本级财政扶贫资金从1.8亿元增加到10亿。总体看,各地全面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行动非常迅速、认识非常统一、措施非常得力,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扶贫调研、宣传和干部培训工作

      三项工作一直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阶段后,目标更高,范围更广,任务更重,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我们拟对这三项工作进行专门部署。考虑到今年工作任务很重,决定开一次会议,统一进行布置,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也有利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一)  去年以来三项工作的开展情况

      1、 扶贫调研工作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工作的传家宝。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推进扶贫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最近几年开展的大规模调研活动,对于形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基本思路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联合调研,全面分析了统筹区域城乡发展战略下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在集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下深入推进工作的政策建议,为扶贫战略的转变奠定了基础。2009年组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的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联合调研,深入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扶贫开发的重要作用,客观分析了扶贫工作阶段性特征,提出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奋斗目标、基本方针、内容途径、政策措施,为新纲要的编制、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召开做了充分准备。

      在扶贫开发新的历史阶段,外部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对扶贫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是我们过去不了解、不熟悉的,必须通过调查研究解决。例如,目前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易地扶贫搬迁,被许多省区市列为扶贫工作第一任务,但我们对其规律到底掌握多少?搬迁规划是否做到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是否充分尊重了群众意愿,坚持了自愿原则,保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确保了贫困农户受益?搬迁以后农民的户口、生计是如何解决的,一些小村并大村、村委会变居委会后行政管理关系如何理顺?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无法进行科学的决策,带来许多后续的问题。

      去年,办里对开展调研就做了安排,给各地下发了《关于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调研的通知》。各地高度重视,辽宁、河南、重庆等省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扶贫开发调研工作的通知》,山西、内蒙古、吉林、浙江、安徽、河南、广西、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主要领导亲自撰写调研报告,山西省还明确了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内蒙古自治区扶贫系统各级领导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全年形成调研报告180篇。广西自治区扶贫系统,全年开展各类扶贫调研活动306次,形成调研报告252篇,得到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批示的102篇。通过一年的努力,2011年,各省形成调研报告1000多篇,并从中推荐优秀调研报告134篇。经过我办认真筛选和专家投票,产生一等奖3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8篇,优秀奖19篇。今天的会议上还要对优秀调研报告进行表彰。

      2、 扶贫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传统、一大优势,是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的强大思想武器。现代社会,宣传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能不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重大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调动、发动、动员各方各层开展扶贫开发的历史机会,在这个时候,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011年,乘着颁布新纲要和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东风,扶贫宣传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初,我办会同中央宣传部联合下发了《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宣传报道方案》,对全年的宣传工作做出部署。6月,成功举办《新世纪农村扶贫开发成就展》,总结10年扶贫经验,宣传扶贫开发巨大成就。11-12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前后,从中央到地方,从平面媒体、立体媒体到网络媒体,形成了扶贫宣传工作的立体攻势。初步统计,2011年各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主要媒体和行业媒体上的宣传成果逾250篇(次),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省内报刊、宣传片、专题发布会、政府网站的宣传报道,成果丰富,内容涵盖10年扶贫开发的主要成就、经验做法、各地涌现出的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和个人事迹以及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等。

      3、 扶贫干部培训工作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启动以来,贫困地区和扶贫系统干部培训就始终是推进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培训中心是扶贫办成立较早、最先承担国际扶贫项目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中组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持续开展贫困地区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扶贫系统领导和业务骨干培训,对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大政方针、推进扶贫事业顺利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各地的扶贫培训工作机构也逐步发展起来。

      2011年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在办党组的统一安排下,在政策法规司的具体指导下,围绕新纲要精神的学习和贯彻为主题,分别举办了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和省、地、县扶贫办主任及业务干部班,共13期,累计培训2184人,圆满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培训班围绕扶贫中心工作重点,精心设计培训课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准确选择观摩现场,加强案例教学,运用材料交流,从而使培训班取得了实效。回收的有效培训评估表中,学员对所有课程的满意率均在90%以上。培训班期间,还召开了不同层次的学员座谈会,形成扶贫信息,以国务院扶贫办的名义上报国务院,为上级制定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二)三项工作形成的基本经验做法

      在以上三项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各地总结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将三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分管领导和专人负责,安排相关经费,开展人员培训,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许多省办的领导亲力亲为,亲自撰写修改调研报告,接受媒体采访,为培训班授课。

      二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各地通过建立完善督查制度、考核机制、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干部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湖北省通过建立督查制度,由综合处定期对调研宣传工作进行督办,通报工作情况。广西自治区连续6年在全区扶贫系统中开展论文评优活动。

      三是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做好这三项工作,仅靠扶贫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各地都加大了与有关研究、培训机构和媒体合作,极大地提高了水平,扩大了影响。广西自治区与科研院校及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主流媒体联合开展系列扶贫宣传活动,与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区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区社会科学院等部门开展联合调研,使扶贫调研和宣传工作开展有声有色有特点,极大地提高调研水平,增强了扶贫宣传的影响力。

      尽管三项工作取得了具大成就,特别在2011年都有新的进展,但是与新阶段扶贫形势与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调查研究,有些同志认为自己在一个单位、一个地方时间长了,了解情况,熟悉业务,搞不搞调研问题不大。对于宣传工作,有些同志不够重视,缺少深入研究,满足于一般性宣传活动。对于干部培训,有些同志认为是常规工作,培训缺乏针对性,水平不高,效果不好,没能很好地配合中心任务。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角度看,扶贫开发的调研、宣传和干部培训工作,是扶贫系统的软实力建设。扶贫调研对于提高扶贫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至关重要;扶贫宣传不仅关系我们的事业,更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人心的稳定;干部培训则是统一思想、提高水平、增强执行力的重要手段。全系统同志要提高对三项工作的认识,各级扶贫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倾注精力、营造合力、激发动力,使扶贫调研、培训和宣传工作有为、有位、有效。

      (三)进一步做好三项工作的要求

      新纲要将三项工作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第四十五条的标题就是“加强扶贫研究和宣传工作”,要求“切实加强扶贫理论和政策研究,对扶贫实践进行系统总结,逐步完善中国特色扶贫理论和政策体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决策水平和实施能力。把扶贫纳入基本国情教育范畴,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的参考材料。继续加大扶贫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同时,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政府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努力与成效。”第四十三条“加强扶贫机构队伍建设”中明确规定,“贫困地区县级领导干部和县以上扶贫部门干部的培训要纳入各级党政干部培训规划。”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三项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三项工作打开广阔的空间。

      三项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调研是三项工作的基础,为决策提供依据,也为宣传和培训提供基本内容;宣传工作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变为全社会的共识,为打好攻坚战奠定思想基础;培训工作以提高扶贫系统干部基本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变成各级干部的实际行动。因此,各级扶贫部门要将这三项工作作为有机整体,合力推进。

      1、 切实加强对三项工作的领导

      各级扶贫开发部门,要把扶贫调研和宣传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一是亲自研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将扶贫调研、宣传和培训工作与其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切实做到有计划目标、有实施方案、有工作责任。二是要亲自过问。要经常给从事扶贫调研、宣传和培训工作的同志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要定期检查工作落实情况。三是要亲自参与。领导班子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理论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亲自撰写调研报告,亲自组织宣传稿件,亲自指导培训,当好表率,做好榜样。四是要整合力量。要加强自身队伍,确保有专人谋事、有专人干事,从政治上、工作上、在生活上关心干部,让他们安心、静心、专心从事扶贫调研、宣传和培训工作。要建立定向的新闻媒体队伍,要加强同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争取支持扶贫调研、宣传和培训工作。要建立通讯员队伍,从各级扶贫部门吸收一批工作热情高、文字功底强的同志从事扶贫宣传工作,鼓励他们多写宣传扶贫、推介扶贫的精品力作。五是提升干部素质。作为一名调研、宣传和培训工作者,最大的挑战是能力的挑战,最大的危机是本领的危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加强扶贫理论学习,掌握调研报告和新闻采写技能,提高自身素质。要勤勉务实,在工作中要勤动腿、勤动脑、勤动笔。六是要保障经费。目前干部培训费用各地都有考虑,今年扶贫办已与财政部达成共识,决定把扶贫培训工作作为“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投入的重要增长点,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扶贫投入,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大部分省区市,扶贫调研和宣传工作的经费渠道还不够稳定,要想方设法解决。

      在此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及时报送有关材料的问题。大部分省区市对办里布置的工作能够认真落实,及时报送工作情况。但是也有一些省区市做事拖沓,效率很低。去年8月在商洛召开两项制度衔接现场会时,要求各省上报上半年宣传工作情况;9月请各省上报贫困农户住房政策的情况。可是直到年底,有些省也没有报送情况。三项工作都需要及时了解各省区市的情况,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情况不清楚,很难做出准确的决策。从扶贫办的角度说,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计划性,尽量减少临时性安排。但是许多情况就是临时发生的,许多工作就是临时部署的,我们必须完成。例如春节前安排的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和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调研任务,就是上级春节前才安排的,我们不能对中央说扶贫办人手少,任务重,不能按时完成。尽管有些省不积极,全国的报告还是要按时在3月5日之前报出。在此表扬吉林、云南、江西、湖北、湖南、黑龙江、陕西、安徽、新疆、山西、广西、宁夏、广东、四川、海南、重庆、内蒙古等17个省区市(以上按报送时间排序),及时上报了相关材料。

      2、 努力提高调查研究水平

      做好新形势下扶贫调研工作,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制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贫困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贫困村村级组织建设问题,深入研究扶贫面临的重大理论创新问题等,全面了解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新情况,认真总结群众在扶贫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努力探索带规律性的东西,积极提供相应的对策,使调研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扶贫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服务。

      2012年,在全国扶贫系统开展千村万户扶贫调研活动,各地要高度重视这次调研活动,抓好落实。一是明确调研范围。这次调研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0个以上贫困村(行政村),包括部分已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贫困村,覆盖所有连片特困地区。每个村选择不少于10户贫困户进行详细调查了解,作为典型个案分析。二是落实调研内容。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三是注意调研方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这次调研活动采取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基本数据,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走访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贫困村和贫困户各方面情况。四是调研成果运用。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这次的调研活动,就是要研究解决扶贫到户的问题,让扶贫对象得到有效的扶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3、 进一步扩大扶贫宣传影响

      2012年的扶贫宣传工作,要在去年取得巨大进步的基础上乘胜前进。

      要全面阐释新时期扶贫战略部署。一是系统阐述新纲要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精神。二是大力宣传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攻坚的进展。三是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就业促进、产业扶贫、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各项重点工作的宣传。四是大力弘扬扶贫济困精神,加大扶贫先进典型和励志脱贫致富典型的宣传,动员全党、全社会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要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科学阐释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和新部署,为完成新时期扶贫开发任务,实现新阶段扶贫开发目标打好基础。

      要创新扶贫宣传形式和手段。聚合力量,打造宣传新模式。各地扶贫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创新宣传的形式,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型媒体的协同作用,综合使用各种宣传手段,使形式更活泼,使效果更显著,努力实现由“说教式”宣传向“互动式”、“服务性”宣传的转变。搭建平台,用好网络新媒介。鼓励各地开通政务微博,及时发布扶贫相关政策和动向,广泛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认真处理并反馈群众的关切问题。

      要进一步完善扶贫宣传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专门机构,安排专门人员。各地扶贫部门要有领导分管、设置专门处室、安排专门人员。这次会议后,请各地抓紧落实,并于4月30日前,将分管领导、宣传干部(通讯员)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报我办政策法规司,以后有宣传工作人员发生变动时,要及时报告我办更新信息。二是建立扶贫舆情监测机制。各地扶贫部门要逐步建立舆情监测系统,特别是网络舆情,实现由“人工搜索”向“自动搜索”转变,由“重点监测”向“全网监测”转变,由“舆情收集”向“统计分析”转变,提高应对舆情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辖区内有重要扶贫舆情发生时,要及时收集、整理,对事件的起因、处理办法及主要启示等形成报告送我办政策法规司汇总整理,以资参考。三是扶贫系统宣传资源要逐步形成合力。国务院扶贫办和很多省区市的扶贫系统有自己的期刊或网站等自己主管的宣传资源,从今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将加强对《中国扶贫》、《扶贫开发》、国务院扶贫办网站的管理、指导力度,并运用这些宣传资源采取不同方式加强与本系统各地宣传工作的互动配合。《中国扶贫》杂志是办系统唯一公开发行的刊物,近年来,主动围绕办里的中心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最近,为了理顺工作关系,杂志主管机关调整到培训中心,希望大家继续支持,一方面多提供稿件,丰富杂志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在征订上加大力度。四是完善宣传成果定期报送机制,季度一通报,年底一评比。在每个季度结束后一月内,即今年4月30日、7月31日、10月31日和次年1月31日,要将前一季度在中央主要媒体和行业媒体及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媒体宣传成果总结报送,以便汇总。在全年宣传成果汇总后,召开表彰大会。五是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各地扶贫部门要建立扶贫开发宣传绩效考核机制,将扶贫宣传纳入各地扶贫办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考核。要完善激励机制,对于工作出色的宣传干部,采取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宣传干部的主动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干部职工参与扶贫宣传的积极性。

      要加大扶贫宣传人员培训力度。各地要积极组织对宣传工作骨干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业务水平。要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将新媒体运用管理、网络舆情引导、政府形象塑造、突发事件处理等切合当下社会发展实际的内容纳入培训教材,使培训更有针对性。要精心设置培训形式,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将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相结合。要慎重选择培训师资,包括宣传部门、新媒体技术型专家、高校和研究机构宣传工作专家以及宣传工作经验丰富的其他部门同志等,保障培训的全面深入。通过培训力争实现宣传干部进一步掌握新时代媒体、宣传工作技巧和要点,提升同媒体沟通的能力水平。

      4、 逐步完善干部培训工作机制

      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对贫困地区党政干部、扶贫系统干部、各部门参与扶贫事业的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中央扶贫开发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实、讲奉献的扶贫开发干部队伍。而目前扶贫系统的干部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通过培训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增长才干,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形势任务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扶贫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切实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扶贫培训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真正抓出实效。

      2012年干部培训工作要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新纲要精神为主线,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全国扶贫系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为目标,力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编制印发《“十二五”贫困地区和扶贫系统干部培训规划》。继续与中组部、财政部沟通协商,力争联合印发。二是举办贫困地区和扶贫系统干部培训。计划举办国内干部培训班16期,培训各级干部约2000人次。三是搞好培训教材开发。继续做好《新纲要干部辅导读本》、《连片特困地区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以及案例教材的出版发行工作。

      在此我还要特别讲一下《新纲要干部辅导读本》的征订工作。这是办里推出的干部培训重点教材。起草新纲要的时候,我们就考虑要编一本书,对文件进行解读,帮助贫困地区和扶贫系统的广大干部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增强行动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科学性。参加本书编写的大部分是文件起草组成员,还有相关部委办负责扶贫工作的同志,办领导亲自审改了书稿,其内容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但是据培训中心的汇总,征订情况并不乐观。有些省贫困人口规模在全国靠前,进入片区规划的县几十个,可是预定教材几十本。从教材的征订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各省对三项工作的态度。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认识,将之作为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提高培训和宣传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提高认识,做好征订工作。

      长期看,要逐步完善扶贫培训体系建设,实现各级扶贫培训机构的网络化管理,实现基地、师资、教材、培训方案等资源的共享。培训中心要发挥龙头的作用。

      一是要建设扶贫培训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提高扶贫系统内部师资的水平,各省扶贫培训机构之间要加强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系统外的资源,主动与各级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联系与合作,利用他们在理论研究和师资方面的优势,提高扶贫培训效果和质量。

      二是要开发扶贫培训的课程体系。在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已经形成主题框架的大背景下,要从基本国情和工作需要出发,逐步形成扶贫培训的课程体系,并努力向着建立独立学科的方向发展。这个课程体系要包括基础理论、核心理论、国际经验、国内经验以及相关的辅助性内容。

      三是要开发扶贫培训的特色教材。根据扶贫培训课程体系的要求,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扶贫培训专门教材。在编写基础性、理论性教材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对案例教材的收集、整理。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形成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需要的优秀扶贫教材。

      四是要完善培训工作手段。在方法上,要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先进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在效果上,要建立符合扶贫工作需要的培训考核评估体系。在每期培训班结束后要做教学评估,主要是检验教学的效果,评价老师的教学水平。要在培训结束一段时间后做追踪调查,观察培训对实际工作产生的影响,便于全面改进培训工作。

      五是要逐步建立扶贫培训系统的考核、评估机制。国务院扶贫办从今年起,将从开发教材、选取示范点等工作入手,逐步在全系统对扶贫培训的课程设置、师资要求及培训效果,组织对口评估、考核或调查,进一步优化、提升培训资源成效。

      同志们,做好扶贫调研、宣传和干部培训工作,对于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意义深远,作用重大,希望大家能沉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积极行动,大胆创新,为做好新10年的扶贫工作,胜利完成新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