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简介 成果简介一(应用研究)

      一、 成果名称

      扶贫小额信贷项目

      二、 主要贡献人/单位

      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三、 概述

      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扶贫基金会自1996年以来开始实施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国际经验表明小额信贷通过为贫困低收入人口提供信贷服务,能够有效的促进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十几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30万多笔,18亿多元,近100万贫困人口直接从中受益。

      四、 简介

      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相继出台,为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增强项目可持续水平,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08年底成立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和农信),专门负责管理和实施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截至2011年6月底,中和农信覆盖全国13个省的52个县,其中大部分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共有贷款余额6.2亿元,有效贷款农户9.4万户(户均贷款余额约6,581元),30天以上风险贷款率仅为0.06%。

      中和农信在坚持为农村低收入人口服务的宗旨下,成功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并且首次在国内运用小额信贷模式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在为贫困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中和农信还为客户购买保险,提供农业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培训,金融教育等服务,全面提升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目前中和农信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成果简介二(应用研究)

      一、 成果名称

      贫困地区草地畜牧业研究

      二、 主要贡献人/单位

      任继周/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

      三、 概述

      任继周是我国著名的草地畜牧业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带领学术团队在我国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及内海滩涂地区开展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草地农业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在上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1995年任继周主编出版了《草地农业生态学》,1998年出版了《草业科学研究方法》和《河西走廊盐渍地的生物改良与优化模式》等著作,建立了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实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良性循环的理论基础。

      四、 简介

      任继周在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同时,将科学理论应用与生产时间,积极推动贫困地区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在云南、贵州和甘肃建立了试验站。特别是2001年以来,实施科技扶贫项目,直接推动了贵州晴隆县草地畜牧业扶贫模式的形成。目前,该项目已在贵州的43个县推广,覆盖了575个乡镇,扶持带动近9万农户、47万多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项目区累计人工种草255万亩,改良草场107万亩;存栏羊280万只,出栏156万只;存栏牛41万头,出栏4.8万头。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项目户人均收入达到4432元。继续推广这项技术成果,将有力促进这些地区将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促进贫困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成果简介三(应用研究)

      一、 成果名称

      在新扶贫战略指导下的参与式扶贫规划方法研究

      二、 主要贡献人/单位

      李小云等 

      三、 概述

      参与式扶贫规划是一种创新性的扶贫技术手段,参与式村级发展规划系统将扶贫瞄准确定在贫困村的层面上,第一次提出了确定贫困村的可操作性技术,提出识别贫困村的综合性指标,并确定了制定村级发展规划的操作性方案,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技术创新。参与式扶贫规划方法解决了中国传统扶贫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县域瞄准战略下目标偏离、扶贫资源渗漏的问题以及贫困人口参与程度低的问题。

      四、 简介

      该项研究被国务院扶贫办采纳。2001年9月,中国政府开始把参与式扶贫作为推动“整村推进”工作的主要理念和方法,在全国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的贫困村以及非贫困县的贫困村等14.8万个贫困村普遍推行。2001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分别在甘肃、河北和广西举行了全国范围的参与式扶贫规划培训班,确定将参与式村级发展规划系统,作为实现新世纪扶贫任务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扶贫工作要围绕村级规划进行。并且国务院扶贫办将村级发展规划系统作为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提到的“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的技术手段,成为我国政府扶贫工作中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国务院扶贫办还把这一扶贫技术编写成《参与式扶贫培训教程》,作为扶贫系统干部培训的教材进行使用。

      成果简介四(理论研究)

      一、 成果名称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二、 主要贡献人

      汪三贵等

      三、 概述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本书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多年的研究结晶。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农户和机构调查的基础上的,数据真实可靠。同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结论经得起推敲。

      四、 简介

      本书覆盖了大量的扶贫理论和实际问题,是比较全面地分析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扶贫政策及其效果评价,贫困地区农户的收入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对贫困人口的影响,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劳动力流动对减贫的影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贫困地区和农户的影响等。

      本书的研究成果之一“中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国家战略及其影响”是2004年上海全球扶贫大会的国别报告。对其它发展中国家系统理解中国大规模减贫的经验做出了贡献。

      成果简介五(理论研究)

      一、 成果名称

      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报告2007年

      二、 主要贡献人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三、 概述

      《中国发展报告 2007》是一个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报告。该项目从2006年初启动以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担负所有项目组织工作,在数据和实地调查方面得到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帮助;在报告设计、讨论、撰写和修改过程中,得到众多国内扶贫领域专家的参与和建议。同时,项目还获得国内一批专家和机构提供的24篇背景报告。

      四、 简介

      该报告基于严谨的调研基础,较为准确地简述了中国贫困问题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现状,分析了当前贫困的特点和导致贫困的原因,介绍了反贫困的国际经验,分回顾和评价了中国的各项扶贫政策及其效果,并揭示了致贫和脱贫的规律。该报告对于我国进一步实施和优化扶贫战略,对国际社会来哦姐中国扶贫进展和经验,都有深刻的意义。此外,报告第一次对中国政府采取的扶贫政策措施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分析。

      成果简介六(应用研究)

      一、 成果名称

      扶贫开发与青藏高原减灾避灾产业发展研究

      二、 主要贡献人/单位

      唐华俊、刘昕等/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西藏农牧科学院、青海省农业资源区划所

      三、 概述

      该成果为国务院扶贫办设立的重点课题(2008-2011年)的研究成果,目的是为了解决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产业发展和农牧民稳定增收问题。

      四、 简介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未来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国家将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对跨省片区规划的指导和协调,集中力量,分批实施。但是,连片特困地区具有生存条件恶劣、人均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的特征,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面临严峻考验。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就是典型代表。这里农牧民的收入大部分直接来自传统农牧业生产,周而复始地受到严重自然灾害打击,农牧民温饱难得稳定,家庭财富难以积累,实现小康生活还要付出及其艰苦的努力。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唐华俊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的“扶贫开发与青藏高原减灾避灾产业发展研究”团队,全面客观分析了青藏高寒牧区恶劣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基础、自然灾害危害和扶贫开发现状,对该地区减灾避灾产业发展及其扶贫开发形成了探索性的思路,并研究提出了对策措施,为青藏高寒牧区今后的扶贫开发和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研究成果对推进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促进青藏高原地区减灾避灾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其中关于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部分的调查研究均为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关心和研究青藏高原发展的单位和个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