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开发
【概述】 2011年,新疆扶贫开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要求,按照自治区党委“民生建设年”部署,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南疆三地州、边境地区、贫困山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为支撑,集中优势扶贫资源,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优先支持“七类项目”(优质畜牧业、精品林果业、庭院经济、设施农业、节水灌溉、低产田改造、地方民族特色手工业),重点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集中建设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等民生工程,协同推进扶贫重点民生实事工程,扶贫开发取得了新的成效和重要进展,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积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突破12亿元,达到了12.0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9%;二是减少农村低收入人口26万人,突破了年初25万的减贫计划;三是实施整村推进规划441个贫困村,突破性完成了年初373个村的计划;四是扶贫培训突破16万人次,超额完成年初计划;五是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达到4088元,比上年提高544元。
【整村推进】 2011年,新疆根据国家确定整村推进“五通十有”标准,编制了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提出贫困村基本实现“九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信息、通暖气、通邮、通客运班车),“九有”(有办公议事场所和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稳定增收的产业、有集体经济收入、有垃圾投放点、有文化室、有卫生室、有双语学前教育场所、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有惠农超市)。扶持户实现“九能”(能用上安全饮用水、能用上电、能用上暖气、能住上住房、能用上卫生厕所、能用上清洁能源、能享受学前教育、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能得到培训和获得信息)的标准。
2011年,新疆有441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其中:纳入国家整村推进计划的280个。当年实施规划的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强度超过了100万元,并按照综合类项目1:2.山区特困村项目1:3.边境试点类项目1:5的比例进行资金整合,全年投入到实施规划贫困村的资金总额达到了156536万元,实施规划贫困村村均突破400万元。
【产业扶贫】 2011年,新疆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措施来抓,以支持优势特色产业、扶持产业基地、增强龙头带动、强化利益联结为重点,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领域倾斜,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在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等方面重要作用。全区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到133家,经营范围覆盖了农林产品种、养、加、储、销等整个产业链条,形成了一批名牌产品和主导产业,有力地拉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经营水平提升,促进了贫困农牧民转移就业和劳务创收。全区国家和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获得扶贫贷款97428万元,安排贴息资金3661万元,其中自治区财政安排贴息资金2861万元。取得贷款的扶贫龙头企业覆盖了2230个贫困村和70万贫困人口。
【雨露计划】 2011年,新疆共投入财政扶贫培训资金4000万元,较2010年增加1000万元,增长33.33%。累计培训贫困地区干部群众32.37万人次,其中: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25.2万人次、转移就业培训6.3万人、扶贫管理人员培训0.77万人(其中: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人才培训0.45万人,扶贫系统干部培训0.32万人)、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1000人,转移就业劳动力5.2万人。扶贫培训工作按照 “一个瞄准、两个目标、三个重点、四类培训、五个结合”的工作要求,有力推进。一个瞄准:充分利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取得的成果,“瞄准”农村16-45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别是贫困家庭“两后生”重点开展培训。两个目标: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新型农民和产业化工人。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促进自然资源开发的双赢局面为目标。三个重点:南疆三地州、边境地区、299个特困山区村以及扶贫开发重点县。四类培训:一是对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子女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对农村留守贫困劳动力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扶贫系统干部业务培训;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人才培训。五个结合:培训工作与“十二五”扶贫培训规划、年度财政扶贫项目计划、年度农村扶贫对象脱贫计划、年度贫困村整村推进计划以及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重点向299个特困山区村和边境贫困村倾斜,做到先培训后实施项目,培训为财政扶贫项目作技术支撑,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为扶贫工作大局服务。
【社会扶贫】 2011年,新疆共有中央、自治区、地州、县(市)四级6491个单位在新疆全区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其中:中央单位12个、自治区单位285个、地州单位1060个、县(市)单位5134个。累计下派蹲点扶贫干部4993人,有47542人次赴实地考察调研,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4.28亿元,其中资金2.27亿元、物资折款0.45亿元、协调引进资金1.48亿元,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850万元;协调引进扶贫项目1038个、企业41个、各类人才333名,资助贫困学生4735人;修建安居富民房16359套、修建村级办公场所55所、修建科技文化室61所、修建村级卫生室76所、修建校舍42所。举办各类培训班6324期,累计培训205458人。
2011年,在新疆开展帮扶工作的6家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10005.5万元(其中:资金9878.5万元,物资127万元),较2010年增加6007.5万元,增长128%。自治区、地州、县(市)三级单位累计投入3.28亿元,其中:资金12866万元,物资4349万元,协调引进扶贫资金14774万元,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820万元。
【边境扶贫试点】 2011年,新疆集中实施了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162个试点项目,安排试点资金3.4亿元。边境扶贫试点以民生改善为主题,以实施“富民安居”、“定居兴牧”两大工程为载体,一手抓边民宜居建设,一手抓边民产业增收,三线布局,联动发展,整体推动,使边境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有新改善,基本增收产业有新发展,基本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新提升,边民群众戍边意识不断增强,戍边能力进一步提高。
减贫计划超额完成。按照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的扶贫标准,2011年边境地区当年实际越过低收入扶贫标准的人口1.7万户7.2万人(含边境一线1.3万户5.8万人),分别完成计划的105%和106%,占全区当年实际越过低收入扶贫标准人口规模的27.4%和27.7%。
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全区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3元,比2010年3523元增加450元,增长12.8%。
县域经济健康发展。2011年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2.1亿元,同比增长16.6%。
生产生活条件较大改善。2011年解决边境地区25个贫困村通水、26个贫困村通电、25个贫困村通油路、16个贫困村通电话、13个贫困村通广播电视、11个贫困村通信息、11个贫困村通暖气、11个贫困村通邮、16个贫困村通客运班车的问题,基础设施面貌变化明显。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2011年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共有12个贫困村新建文化室,17个贫困村新建卫生室,12个贫困村新建双语学前教育场所,17个贫困村新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133个村新建村级组织活动中心。
边民素质技能进一步提高。2011年边境贫困地区双语幼儿入园率从2010年的32.6%提高到39.5%,初中升高中的学生比重从21.7%提高到36.7%,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乡村人口比重从11%提高到15%,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逐步提高。
产业支撑增收能力持续增强。2011年新增核桃、石榴、红枣等经济林果面积51681亩,嫁接改造40068亩,新建设施农业大棚3849座,扶持边民养殖大畜2617头(只)、小畜35565头(只),新建青贮窖261座,新建棚圈4908座,成立专业合作组织55个,购买570架地毯架发展民族手工业,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边境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竞争力强的优势主导产业,为边民持续增收创造了条件。
【连片开发试点】 2011年,新疆在5个地州、8个县开展了集中连片开发试点,安排资金5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0万元),引导衔接各类资金48956万元,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产发展、基础教育、新型合作医疗等民生建设项目,试点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山区扶贫试点】 2011年,新疆根据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特点,开展了山区扶贫试点工作,按照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上、无霜期140天以下、年均温度9度以下、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以及生产生活条件等综合因素,在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三大山系的47个县141个乡镇确定299个山区特困村,编制了299个《山区特困村扶贫攻坚规划》,当年安排财政扶贫项目资金2.6576亿元(不含科技扶贫和科技培训项目资金),对299个山区特困村实施了现代畜牧业、特色种植业、特色手工业、住房建设、基础设施、能源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生态资源保护、人力资源培训等九大工程。
【异地搬迁扶贫】 2011年,新疆投入到易地扶贫搬迁的财政扶贫资金1582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832万元、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54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685万元、其他资金4056万元),搬迁833户、3415人。易地扶贫搬迁已初步形成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的塔吉克阿巴提镇开发区;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老启浪开发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的玉山库西哈拉奇开发区;哈密地区巴里坤县的黄土场开发区、伊吾县的淖毛湖开发区、哈密市的牙吾龙开发区;和田地区策勒县玉龙新村及阿卡新村示范区;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察和特开发区;阿勒泰地区福海县齐干吉迭开发区等几大开发区。
【村级互助资金试点】 2011年,新疆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继续深入推进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有效地缓解了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缺资金、贷款难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其效果日益突出,深受贫困群众的欢迎,截至2011年底,互助资金试点覆盖了新疆所有重点县(市)、407个贫困村、6.57万农户。试点资金规模达到了8751万元(中央3000万元、自治区3140万元、农户缴纳互助金2551万元),累计发放借款1.24亿元,到期还款率100%,互助资金周转率达到了160%。
【外资扶贫】 2011年,新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间的扶贫项目合作与交流,积极拓展扶贫开发新渠道,通过援助项目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新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全年利用外资约1.22亿元。其中,国际农发基金新疆贫困地区综合发展项目(IFAD)利用外资1.20亿元,项目覆盖431个村(其中,贫困村387个),受益农户109064人,实用培训9423人次;温宿县嘉吉节水灌溉项目利用外资92万元,项目覆盖1个贫困村,受益农户1147人;红柳碳排放交易项目利用外资31.18万元。
【扶贫贴息贷款】 2011年,新疆扶贫贴息贷款实际发放18.57亿元,较上年增加了2.4亿元,其中68个县(市)通过各类金融机构发放到户贷款金额约8.78亿元,安排贴息资金2800万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贴息资金1000万元),当年到户扶贫贷款共覆盖贫困村3325个,18.8万户贫困户得到了贷款,户均贷款4668元。扶贫龙头企业通过各类承贷金融机构实际发放贷款97928万元,共安排贴息资金3661万元(其中,自治区财政安排贴息资金2861万元),当年取得贷款的扶贫龙头企业覆盖了2230个贫困村和70万贫困人口,龙头拉动,效益覆盖作用凸显。
【扶贫资金管理】 2011年,中央下达财政扶贫资金167297万元,其中,中央146497万元(生产发展资金99887万元、以工代赈1920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7410万元),自治区配套20800万,安排财政扶贫资金项目2272个。重点用于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和改变贫困乡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产业发展类投入资金85752万元,占51.25%;基础设施类59429万元,占35.52%;其他类22116万元,占13.23%。安排到2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8818万元,占资金总量的77%;安排到南疆三地州的资金117442万元,占70.2%;直接投入到贫困村的资金147221万元,占资金总量的88%。
【扶贫对象摸底】 2011年,新疆按照2300元标准,对全区农村扶贫对象人口规模进行了全面调查统计,确定为78万户329万人,占全区乡村人口的31%,其中35个扶贫重点县(市)为68万户290万人,占扶贫重点县(市)乡村人口的53%。南疆三地州扶贫对象人口规模为63万户266万人,占南疆三地州乡村人口的55%,占全区扶贫对象人口规模的81%;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为22万户94万人,占扶贫重点县(市)扶贫对象人口规模的32%;44个非重点县(市)扶贫对象人口规模为10万户40万人,占非重点县(市)乡村人口的8%。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