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扶贫开发

      【概述】  2011年,青海省扶贫开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发展”要求,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加大投入,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年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8375.5万元,较2010年增加9933万元,增幅高达12.7%。减少贫困人口18.5万, 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68元,比2010年增长16.5%。编制完成了《青海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辽青扶贫协作“十二五”规划》、《青海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青海省易地扶贫开发规划》、《青海省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综合治理规划》等5个规划,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

      【整村推进】  投入资金8.06亿元,在全省387个贫困村中组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扶持贫困人口7.84万户、33.47万人。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部门优势,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集中力量打攻坚,有效改善了项目村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条件,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整合各类项目资金6.66亿元,较上年增加3.19亿元,为历年来整合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一年。

      【易地扶贫搬迁】  投入资金1.72亿元,实施异地扶贫搬迁项目57个,项目涉及8个州(地、市)28个县(市)60个贫困村,覆盖贫困人口6228户、2.76万人。易地搬迁项目向高起点规划,多渠道培育,多方向整合转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标准规划易地搬迁项目,把搬迁户住房建设同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结合起来,行业部门合力攻坚,配套建设,搬迁项目村实行社区化管理,后续产业跟进,搬迁群众一次性脱贫。向全省推广了湟源县“三集中”(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使用、产业集中发展)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和民和县产业集中发展的模式。

      【雨露计划】 减少了实用技术培训,扩大了短期技能培训、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创业培训,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培训方式从实用型培训向技能型培训转变,注重数量向注重效果、注重就业转变。投入资金637万元,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劳动力4570人。其中:完成短期技能培训3380人;补贴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参加职业学历教育1000人;培训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农牧民经纪人100人;向广州开发区技工学校、山东聊城市机电工程技术学校输送90名贫困学员接受免费职业学历教育。

      【产业化扶贫】 积极探索创建了联户经营型、入股分红型、股份合作型、专业合作型、基地规模型、企村共建型、租赁经营型等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实现了从分散式、短期型的扶贫方式向集中式、产业型扶贫方式转变。实施集中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村推进项目村比例达到了90%以上。全省新建成各类产业扶贫基地426个。

      【藏区扶贫】 投入支持藏区发展专项资金8000万元,在6州藏区和海东地区、西宁市的18个藏族乡(镇)中开展集中连片产业扶贫项目;落实藏区科技扶贫项目资金400万元,在泽库县实施了防灾减灾青干草生产基地项目、海晏县实施藏系羊品种繁育基地项目;落实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资金126万元,在泽库县和贵德县开展试点工作。

      【社会扶贫】 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资金及物资折价405.3万元,引进资金457万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 29项,资助贫困生55名,举办各类培训班37期,培训干部和技术人员118人,培训农牧民2972人次。省直各帮扶单位投入资金2545.3万元(含物资折价),引进资金1.75亿元,共实施项目158个,修建校舍6所,资助贫困学生1469人,举办培训班185期,培训贫困农牧民群众1.21万人,帮助劳务输出1.6万人。88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40.5万户农户增收,其中贫困户27.35万户,户均增收1910.5元,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09万人(次),年人均收入1.03万元。全省278家企业与361个贫困村建立了共建关系,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折价)5137.7万元,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5个,实施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52个,开展技能培训1930人次,吸纳用工2465人次,资助贫困大学生14人。全省43332名社会各界人士结对帮扶活动32088户贫困户,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982.43万元。加大与辽宁省的沟通协调力度,完善了辽宁省13个市1个企业帮扶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9个县的帮扶协作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确定帮扶资金在现有的基础上,每年递增10%。拓展了“村企共建”活动形式,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开展了“百企联百村”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帮扶贫困村的规模,增强了帮扶效果。为挖掘社会资源,拓宽参与渠道,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组织成立了青海省扶贫开发协会,为各类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提供了平台。该协会是青海省第一个正式运行的扶贫开发慈善组织,全省111家企业成为会员单位。

      【连片开发试点】 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7亿元,在连片特困地区开展了集中连片产业带动综合扶贫工程。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500万元,在乐都、民和、循化、同仁和贵德县推进了“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

      【互助资金试点】 安排财政扶贫资金650万元,在40个贫困村中开展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同时,安排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对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运行良好、成效明显的5个互助资金试点村进行了奖励。

      【扶贫到户贴息贷款试点】 安排到户扶贫贷款贴息资金450万元,在西宁、海东、黄南、海北、海南、海西6个州(市、地)的17个县,开展了扶贫到户贴息贷款工作。

      【科技扶贫试点】安排财政扶贫资金500万元,在泽库、民和、海晏县实施了3个科技扶贫试点项目。

      【雨露计划】 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28万元,在湟中、乐都、大通、泽库和贵德县开展了“雨露计划”改革试点工作。

      【灾后恢复重建】 根据《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安排扶贫开发资金1亿元,在玉树州6县14个乡(镇)受灾较重的53个贫困村实施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覆盖贫困人口8278户、4.14万人。投入资金7449万元,在玉树实施了整村推进、易地搬迁扶贫、支持藏区发展等项目,支持藏区发展项目确定实施方案,其他项目全面完成。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援建的玉树县禅古村运输队和石料场项目、甘达村运输队项目已产生显著效益;玉树县蔬菜温棚建设项目和拉布乡德达村养殖项目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初见成效。

      【扶贫资金管理】 坚持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公告公示、专户管理、专项审计等制度,对年度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在《青海日报》上进行公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树立公示公告牌等形式,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根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对2010年制定的《青海省扶贫项目和资金督查暂行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开展了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的省级抽考工作,对 6州1地的15个县的扶贫开发项目进行了监督抽查。对海南和黄南两州10县申报的2011年易地扶贫项目进行了实地落实核查,对全省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验收。对玉树灾后重建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

      【扶贫宣传】 在各类媒体上报道扶贫开发新闻430多篇,较上年增加229%。组织参加了“新世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成就展”,获得组织参与奖。创办了《青海扶贫开发工作通讯》,为兄弟省市、各部门、社会各界交流扶贫开发经验做法提供了平台。举办了第19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大型宣传活动,通过发表主管省长署名文章、发行《青海日报》扶贫开发专刊、组织省直机关定点扶贫单位举行广场大型集会、展示扶贫开发成果展板、分发扶贫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展示了扶贫开发成就,交流了做法经验。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