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扶贫开发

      【概述】 2011年,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结合湖北实际,出台了《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印发了《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对未来十年和“十二五”时期全省扶贫开发作出了总体安排和部署。

      湖北省扶贫开发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2011年,全省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9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8.68亿元,省本级财政扶贫资金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投入行业扶贫资金27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为扶贫开发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过努力,全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减少47.9万人,超计划19.7%;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上年的3654元增加到4284元,增长17.3%;度 ●贫1启动重点县3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完成了309个老区村和200个插花贫困村的重点扶持任务;雨露计划转移培训51411人,超计划2.8%;易地扶贫搬迁10248户、40992人,超计划2.4%。扶贫开发为促进湖北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 2011年2月,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下发了试验区建设指导意见,编制了区域发展扶贫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在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和秦巴山区被确定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基础上,湖北省根据本省实际,将鄂东南幕阜山区纳入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范围。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湖北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李鸿忠任组长,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任第一副组长,实行省领导定点联系制度和省直部门牵头协调制度。12月,湖北秦巴山片区、武陵山片区、大别山片区、幕阜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为探索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新路子、新机制,湖北省从2009年开始,在连片特困地区选择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的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按照大扶贫的理念,2011年,省直相关行业部门共向7个试点县安排行业扶贫资金23.3亿元;各定点帮扶单位共落实帮扶资金和捐赠物资折款5.87亿元。7个试点县当年完成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民生工程等项目投资230.97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72元,比上年增长17.6%。试点县探索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定点帮扶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为全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提供了有益借鉴。

      【整村推进】 2011年,湖北省完成了省、市、县三级“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十二五”期间在全省重点县共实施整村推进1500个贫困村。首批3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已全面启动,共规划建设项目3545个,村平12个项目。2011年当年已完成项目2603个,占规划的73.4%;正在实施的项目942个,占规划的26.6%。

      按照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的要求,2011年启动的300个整村推进村,共整合投入项目资金10.01亿元,村平投入333.9万元。其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9791万元,村平132.6万元;整合投入行业、信贷等相关资金60385万元,村平201.3万元。通过实施整村推进,300个村新修乡村公路2150公里,解决饮水困难32.6万人,发展特色产业基地39.5万亩、养猪78.9万头、养羊9.3万只, 促进了贫困农民增收。

      【产业扶贫】 湖北省始终把扶持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通过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等方式,大力扶持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全省贫困地区已建成特色农业基地1800多万亩,形成了大别山区以茶叶、板栗、花生、中药材、肉牛为主,武陵山区以柑橘、茶叶、烟叶、畜牧、高山蔬菜为主,秦巴山区以魔芋、柑橘、食用菌、核桃、肚倍为主,幕阜山区以笋竹、畜牧、速生丰产林为主的区域性特色产业布局。

      2011年,湖北省进一步改革扶贫贴息贷款工作机制,将扶贫贷款贴息审批权下放到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各县按照省下达的扶贫贷款贴息额度自主确定贴息企业和贴息项目。全省安排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6658万元,拉动项目贷款资金22.19亿元,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368个,支持农产品加工项目146个、种养业基地项目28个、专业合作社及其他项目168个。上述项目共覆盖贫困村2768个,带动约95万扶贫对象增加收入。此外,全省安排扶贫到户小额贷款贴息资金1125 万元,支持贫困户当年获得贷款22500万元,较好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缺资金的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 湖北省人民政府连续8年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民生的十件实事之一,坚持把扶贫搬迁作为扶贫到户的重要举措。2011年,全省完成搬迁10248户、40992人,超计划任务2.4%。省里共安排搬迁补助资金8000万元,按搬迁户人平2000元或户平8000元给予补助。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基本要求,探索了以集中搬迁为主,梯度搬迁、插花搬迁为辅的扶贫搬迁模式。对集中搬迁实行三个结合,即在搬迁计划安排上与整村推进相结合,在搬迁地点选择上与小城镇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拓展生存空间上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为提高扶贫搬迁管理水平,在全省普遍推行扶贫搬迁对象实名制管理,搬迁对象切实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真正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户的生产生活问题。在部分重点县推行“一卡通”方式,将扶贫搬迁补助资金直接兑现给搬迁贫困户,确保资金安全和对象的瞄准性。

      【雨露计划】 2011年,湖北省全面推行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实行转移培训补助资金直补到户,使雨露计划项目管理更加规范、简便、有效。实行“一卡通”直补到户,既瞄准了贫困户,又规范了培训资金管理。全省投入雨露计划补助资金5000万元,补助标准人平均1000元,共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51411人,超计划2.8%。

      围绕扶贫开发重点工作,2011年,湖北省扶贫办共实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班14期,培训各类扶贫干部1691人。连续7年对纳入当年整村推进范围的重点贫困村开展“千村书记培训工程”,重点培训学习扶贫方针政策、村级扶贫规划编制、资源整合、项目实施管理、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全年共培训重点贫困村党支部书记878人和基层扶贫干部133人,为启动实施新一轮整村推进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革命老区建设】 湖北省全年安排重点老区乡镇扶持资金9878万元,插花贫困乡镇扶持资金6000万元,对309个省定重点老区乡镇和200个省定重点插花贫困乡镇,每个乡镇各选择1个贫困村参照整村推进的做法进行重点扶持。309个老区贫困村,共实施扶贫项目1192个。新增2000万元老区和插花扶贫资金,采取竞争方式,确定4个重点老区乡镇和4个插花贫困乡镇实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每个片区安排扶持资金250万元。

      【扶贫试点】 湖北省大悟、建始、竹山、恩施、郧县、罗田、秭归等7个重点县(市),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试点县。7个县(市)共整合投入86947万元,实施产业开发、基础设施、村庄整治、社会事业等建设项目近千个,促进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00元以上。2011年,是湖北省麻城、阳新两个重点老区县(市)实施“中央彩票专项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试点的最后一年。两县(市)试点项目区共覆盖34个村,试点区整村推进规划项目实施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同时,在丹江口、蕲春、利川3个老区县市新启动了中央彩票公益金试点工作。

      湖北省从2007年开始启动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四年来,试点工作已覆盖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201个村。全省试点村入社农户46697户,扶贫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562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925万元,省级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农户入社交纳资金615万元,其他资金81万元。试点村累计共发放借款5381万元,其中贫困户借款2724万元,占50.6%。互助资金投向主要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型加工业,为缓解试点村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生产资金短缺,促进贫困户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业扶贫】 2011年,湖北省的行业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省直相关部门投入到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行业扶贫资金共达275.97亿元,比2010年增长15.7%,为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1年,湖北省交通部门投入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5.63亿元,解决了254个行政村的公路通畅问题,使贫困地区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89.4 %;同时解决了1865个自然村通公路问题。水利部门投入专项资金22.36亿元,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安全饮水39.5万人,使贫困地区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67.87 %。住建部门投入资金3.99亿元,改造贫困地区农村危房3.06万户,使农村危房率下降到6.7 %。教育部门加大了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倾斜力度,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1.8 %,较上年增加4.4个百分点;义务教育辍学率下降到0.24%,高中毛入学率提高到65%。卫生部门投入资金29.2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扩大新农合参合率,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等。2011年,全省投入农村低保资金27.3亿元,比上年增长80%;纳入低保人口达到229.51万人,比上年扩面20万人。

      【社会扶贫】 2011年,中直机关定点帮扶湖北9个扶贫重点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555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17630万元,引进项目48个。省直部门定点扶贫直接投入帮扶资金94494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48200万元,引进项目574个。

      湖北省军区先后协调筹措资金1000万元支持竹山县松树岭和潘口电站等工程建设。恩施军分区积极拓展“131”扶贫工程,帮扶当地建立特色产业基地100多个,帮助106个村实现脱贫致富。7家驻鄂军队单位对口帮扶7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为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按照“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 2011年,全省共计有1200多家国有和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湖北启动新长城特困自强项目,资助贫困大学生127.88万元;实施爱心包裹项目,资助113.07万元。湖北省扶贫协会编印“致富金桥”科技书籍7万册,向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捐赠发放。省青少年基金会支持新建希望小学46所,资助贫困学生12000人次。

      【扶贫资金管理】 根据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湖北实际,修改完善了《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将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因素修定为“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绩效考评因素”五项因素。资金分配因素权重为4:3:1:1:1。

      依据扶贫开发规划,加强了扶贫项目库建设,建立了一整套项目形成参与机制。各地在选择财政扶贫项目时,实行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的办法。全面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制度,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计划和扶贫绩效考评结果在“湖北扶贫网”上公示公开。同时,各市、县级扶贫办采取多种方式,将扶贫资金项目在当地主要媒体和乡、村政务公开栏上公示。对各地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使用情况,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方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查找问题,完善制度,防范风险。扎实开展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活动。在全国2011年组织的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中,湖北省获得了B级总体评价。

      【扶贫调研】 2009年以来,湖北省扶贫办连续三年组织全省扶贫系统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动基层调研活动”,近千人次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开展调研,写出扶贫调研报告300多篇,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制定湖北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十二五”规划提供参考。2011年,省扶贫办运用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成果,对湖北武陵山、大别山、秦巴山、幕阜山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三万”活动入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形成了题为《发展一定不能忘贫困的父老乡亲——从“三万”活动问卷调查数据看我省贫困状况》的调研报告,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关注,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优秀扶贫调研报告一等奖。省扶贫办关于《扶贫到户研究》、《扶贫资源整合投入效益最大化研究》、《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研究》等一批调研成果,都转化为省委、省政府的扶贫工作决策。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