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与扶贫 研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发〔2011〕10号文件的重要时刻,我们在美丽的塞上名城──银川市召开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与扶贫研讨会,总结交流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经验,研究探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政策和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宁夏以马铃薯为主题召开这个会议,一是因为马铃薯产业是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的代表,曾被温家宝总理誉为“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靠科技,能致富”。二是通过参加2011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使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有机会了解全球和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三是宁夏马铃薯产业在农民增收、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国务院扶贫办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范小建主任直接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曾计划亲自到会,但因参加纪念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60周年活动,未能成行。在西藏繁忙的活动期间,范主任还亲自审阅了会议的主要文件。宁夏自治区的郝林海副主席,屈冬玉副主席和农业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朱保成等有关领导都亲自到会指导,作了重要讲话。甘肃定西市、渭源县,湖北利川市,贵州威宁县、内蒙古四子王旗和宁夏西吉县等6个市县在大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宁夏扶贫办还安排会议代表参观了农垦马铃薯基地。在分组讨论中,与会同志围绕扶贫工作现阶段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这个主题,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总之,会议时间不长,但是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形式多样,讨论深入,达到了预期目的,非常成功。

      这是在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对产业化扶贫重新进行动员和部署的重要会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 新十年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今年是我国扶贫开发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年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国家实施大规模扶贫攻坚以来,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到2010年底,与1978年2.5亿相对应的农村贫困人口稳定减少到1000万以下,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纲要),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在基本形势、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对象范围、工作格局、政策和组织保障措施等方面都体现出新的特征,由此对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实行产业化扶贫提出新的要求。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新纲要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的重大举措。新纲要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要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必须努力增加扶贫对象的收入。据统计,2010年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3273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的55%。全国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833元,占纯收入的47.8%;重点县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756元,占纯收入的5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对于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管从趋势上讲,家庭经营比重应该逐步有所下降,但就目前而言,仍必须将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新纲要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12项工作任务之一,要求“到2015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为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规定了步骤。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的重要体现。开发式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基本经验,要继续坚持。同时,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手段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经在制度和政策安排的层面得到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就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产业化扶贫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必然要求。新纲要把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未来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国家将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对跨省片区规划的指导和协调,集中力量,分批实施。要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就必须重点实施一批包括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以及产业发展在内的扶贫攻坚工程,大力改善连片特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必须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如果只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改善,没有主导产业的发展,就无法建立起贫困农户持续增收的能力,无法实现连片特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以自然山脉走向为特征的山区丘陵地带,地理特征雷同、气候条件相似、资源禀赋接近、致贫因素趋同、产业特色相近,具有连片开发,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构建大扶贫格局的最佳结合点。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为基本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新纲要在专项扶贫中对产业化扶贫提出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同时,新纲要要求行业扶贫要把发展特色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行业部门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林牧渔产业指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名特优新产品,扶持建设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开发当地资源,积极发展旅游扶贫等新兴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新纲要号召民营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产业化扶贫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

      总之,在扶贫开发进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后,产业化扶贫的作用将日渐突出。

      二、 产业化扶贫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探索了道路

      产业化扶贫一直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将其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形式,要求“依托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开发有竞争力的名特稀优产品。”“实行统一规划,组织千家万户连片发展,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或区域性的支柱产业。”“坚持兴办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扶贫经济实体,承包开发项目,外联市场,内联农户,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优先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同时,帮助贫困县兴办骨干企业,改变县级财政的困难状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放手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

      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将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与途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和订单农业。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搞活流通,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在国家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科研部门、研究人员和企业家的积极参与下,经过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20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贫困地区已培育出马铃薯、草地畜牧业、经济林果、中草药等一大批具有特有资源优势、防灾抗灾能力、能够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在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加快扶贫对象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探索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一)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选准找好最适合当地自然人文条件、最体现区域资源特色、最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在贫困地区,特别要突出防灾减灾避灾产业的培育。贵州晴隆种草养畜产业化扶贫试点集中体现了这一原则。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该地区耕地少、质量差,由于历史上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石漠化严重,农业生产处于不开发农民穷,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两难境地。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大胆改变传统种养模式,用草地畜牧业取代传统的粮猪农业,变种玉米养猪为种草养畜,变山区农民为牧民,走出了一条种草养畜脱贫的科技扶贫路子,打破了过去那种“种粮-破坏植被-水土流失-粮食减产-扩大种植面积-加剧水土流失和耕地减少”的恶性循环,形成了“种草-保护水土-养畜增加收入-多种草”的良性循环,取得明显的扶贫效果和生态效益。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逐步构建起以草地畜牧业为代表的扶贫特色主导产业体系。

      (二)科学规划,连片发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需要基础设施、科技服务、物流加工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必须形成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在实施过程中,努力打破乡镇、村组土地的界限,逐步扩大规模,形成跨乡连村、成片推进、以片带面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连片发展,促成规模经济,延伸产业链条,降低市场风险,实现贫困农户受益最大化。近几年,我办在全国240个县开展了“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不少地方通过科学规划、连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四川省通江县坚持科学规划、连片发展,狠抓茶叶基地建设,基本实现了“规划一片、实施一片、脱贫一片”的目标。两年来,通江县在5个乡镇22个村投入资金1.1亿元,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带动项目区20000余人脱贫致富,并探索出“租赁集体荒山荒坡、承包农户土地、业主联合、公司+农户”等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模式。河南省洛宁县在2个乡镇16个贫困村,投入试点资金7233.49万元,集中连片规划建设3个千亩高科技烟叶生产示范区和1.32万亩的“百里万亩优质烟叶产业带”,连片栽植沙兰杨等经济林45万株,直接受益农户5290户,其中1874户、7450人脱贫致富。

      (三)科技支撑,政策扶持。扶贫特色产业开发,必须把科技支撑和政策扶持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表明,越是最贫困的地区,产业发育的层次越低,就越需要科技支撑和政策扶持。甘肃省渭源县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和扩繁试点项目,在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支持下,共投入各类资金1139.8万元,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建成了马铃薯种薯科技示范园区和马铃薯种薯研究中心,形成了马铃薯良种梯级扩繁技术体系,推动马铃薯种薯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以来,渭源先后成功举办“甘肃定西(渭源)马铃薯良种产销衔接洽谈会”、“甘肃渭源科技扶贫成果展示暨马铃薯良种现场观摩会”、“全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与推广对接会”和“全国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经验交流会”,大大提升了渭源种薯的知名度。目前,该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种薯生产第一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良种产业中获得的收入由2000年的290元增加到2010年的1267.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86%。

      (四)龙头带动,品牌培育。在产业化扶贫中,龙头企业因其实力较强,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优势,在培育特色产业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河北滦平肉鸡产业化扶贫项目,从2007年启动以来,通过4年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华都食品有限公司的龙头地位,不仅有效带动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增收,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县域扶贫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的形成。项目的实施带动了3600户贫困农户从事肉鸡养殖,直接帮助4700户贫困农户转移就业。同时打造出一条完整的肉鸡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促进了当地有机蔬菜、饲料、运输、包装以及生产性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当地生物、林木、中药材等资源优势,从事猕猴桃、杜仲等湘西特色植物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已将猕猴桃开发出4大类35个系列产品,将杜仲开发出10多种产品,数万山区农民靠种植猕猴桃脱贫致富,实现了产业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脱贫的双赢效果。

      (五)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发展扶贫特色优势产业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引导,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动群众,定西市在这方面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多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目标,把马铃薯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在市政府领导下,组织成立了由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发展规划、产品开发、基地建设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先后制定出台《甘肃定西马铃薯特色优势产业链规划》、《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财政支持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结合马铃薯良种工程的组织实施,编制了《定西市马铃薯良种繁育工程三年规划(2007-2009年)》和《马铃薯良种繁育工程扶贫项目实施方案(2007-2009年)》,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定西市已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之一,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630元,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3%。

      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贫困地区,发展扶贫特色优势产业确实存在很多困难和不利因素。但是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科学谋划,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各部门合力推进,就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贫困地区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帮助贫困农户培育起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扶贫特色优势产业。

      三、 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努力开创“十二五”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良好局面

      我国的产业化扶贫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贫困地区的产业化水平依然十分滞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发展壮大扶贫特色优势产业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实力弱、服务体系不完善、金融服务欠缺、合作组织发育不足、贫困人口素质偏低等。为了如期实现新纲要的目标任务,必须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贫困地区全局性、方向性的举措来抓,认真研究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着力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

      (一)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在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规划编制是重要前提,是基础性工程,必须严肃认真对待。规划要自下而上编制,在村级规划基础上形成县级规划;在县级规划基础上形成省区市片区规划;在各省片区规划基础上形成跨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各省自定的省级连片特困地区也要独立编制规划。规划编制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坚持深入调研,二要坚持科学论证,三要坚持部门配合,四要坚持群众参与,五要坚持与有关规划做好相互衔接。

      (二)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作用。在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中,要积极配合行业部门整合资源,合力攻坚,改善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制约因素。一是完善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要发展,基础设施是必要条件,各行业部门要整合资金,形成合力,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创造必要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二是强化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扶贫特色优势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在贫困地区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着力培育科技型扶贫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三是实施农林水综合配套工程。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林业生态、小流域与水土流失治理、农田水利等配套工程的支持力度。

      (三)努力完善扶贫政策保障体系。一是加强财税支持。充分利用财政贴息、财政奖补、税收减免等政策手段,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二是实施投资倾斜。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为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强化金融服务。发展扶贫特色优势产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要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互助资金、特色农业保险等金融产品。四是完善产业扶持。扶贫特色优势产业不能孤立发展。要引导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布局,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上、下游产业链支撑。

      (四)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必须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作保障。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对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干部要制定鼓励政策,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同时,进一步强化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加大雨露计划实施力度,着力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贫困人口集中的连片特困地区,恰恰多位于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碳汇储备基地和国防战略空间资源区,有些地区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发展路子。同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

      (六)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产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贫困地区都是多灾地区,产业选择和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防灾避灾因素。在产业选择上,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考虑当地的多发灾害,有意识地发展防灾避灾产业,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应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尽量减轻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有条件的地方,应支持和鼓励其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

      (七)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受益。扶贫特色优势产业是富民产业,其最终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充分享受产业化过程中的益处。一是要建立贫困人口识别瞄准机制。确保产业发展的每一笔资金、每一个项目都尽可能直接用于解决贫困户温饱、增加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产销联结机制。发展较高层次的订单生产、合同订购、保底收购、二次返利等利益风险联结机制和产销联系机制。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农民应对市场风险、享受产业化利益的有效组织形式,要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管理,确保农民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充分受益、持续受益和长期受益。

      (八)必须强调政府部门的领导责任。按照新纲要精神,发展扶贫特色优势产业,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责任制,使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得到组织保障。

      根据今年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下面我就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提出以下三点要求:

      一是深入片区开展特色优势产业调研。新纲要把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提出了明确指标。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连片特困地区开展调研,仔细分析片区内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条件及其分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全面掌握片区内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要从产业发展角度认真研究连片开发试点,使特色优势产业调研与连片开发实际有机结合,从中准确找出适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优势产业类型。各地要结合本地贫困情况,在片区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先期调研,为以后编制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打好基础。

      二是加强对编制片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规划的指导。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扶贫特色优势产业规划编制工作,适时出台“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我办拟在近期先期进行两个县的典型设计和10个县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编制片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规划,贫困识别是基础性、经常性和常态化的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确保从规划编制开始,就尽可能地瞄准贫困人口,使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真正受惠于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体。规划编制要做到“两个结合”,即与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及实施方案相结合;与部门“十二五”行业专项规划相结合。要以贫困户增收致富和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培育一批有市场、能致富、可持续的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特色优势产业的扶贫效果,提高扶贫对象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使贫困对象公平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为实现纲要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扎实抓好片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工作。在片区调研、规划编制和连片开发试点总结等的基础上,我们与财政部协商,拟选择若干个片区开展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试点,原来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将更名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试点。根据近几年的产业扶贫试点情况以及马铃薯在连片特困地区的分布情况,我们初步确定把马铃薯产业作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在连片特困地区先行先试。

      同志们:

      今年是新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未来十年扶贫攻坚主战场的背景下,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又成为未来十年扶贫攻坚的重要任务。让我们以新纲要精神为指导,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把大力培育扶贫特色优势产业作为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的利器,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全国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谢谢大家!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