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扶贫——重点工作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编制及出台】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之后的第三个关于扶贫开发事业的纲领性文件。

      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目标任务的实现和扶贫事业的深入推进,需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扶贫领导小组)组织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提出新形势下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的建议。2010年2月,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听取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汇报,决定编制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将扶贫开发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纲要的制定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纲要起草工作汇报,研究重大问题,做出宏观决策。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第101次和第149次两次常务会议,研究制定重大政策,并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回良玉副总理更是多次主持不同范围的会议,亲自指导解决纲要起草中的关键问题。

      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从2010年3月起,在一年又三个月的时间里,中央农办、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安排专门人员参与了起草工作,相关省扶贫部门也参与了起草工作。在文件初稿和有关专题征求意见的过程中,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给予大力支持,逐条逐句共同研究目标任务、行业措施和保障政策。

      扶贫办党组将文件的起草作为2010年和2011年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领导挂帅,统筹安排,组织力量,全力推进。在文件起草的每个关键时刻,党组都及时听取汇报,研究解决突出问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有关部门和各地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文件起草任务。在《纲要》初稿和有关专题完成后,国务院扶贫办多次征求领导小组32个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28个省(区、市)和部分贫困地区地县级党政领导同志,以及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意见,进行了14次修改。2011年2月9日,温家宝总理听取了专题汇报,做出重要指示。3月2日,扶贫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对《纲要(讨论稿)》进行审议;3月30日,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4月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150次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纲要(送审稿)》;4月26日中央政治局第40次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纲要(送审稿)》,会议决定,由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根据会议精神对文件进行修改后,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

      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指出的,《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实施《纲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

      【易地扶贫搬迁】  2011年,各省(区、市)按照群众自愿、科学规划的原则自主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据统计,全国共搬迁19万户、78万人,投入了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5亿元、地方财政扶贫资金16亿元,人均补助财政扶贫资金3974元。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整村推进】  1.实施情况。2011年,全国28个省(区、市)共启动实施了2.7万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其中纳入国家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的贫困村0.9万个。2.7万个贫困村共投入资金437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64亿元,部门整合资金191亿元,其他资金82亿元,村均投入162万元。0.9万个纳入国家规划贫困村共投入资金216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5亿元,部门整合资金92亿元,其他资金39亿元,村均投入240万元。

    2. 规划编制情况。2011年,全面启动了国家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确定了纳入国家规划的30000个贫困村的分布,联合11个规划编制单位共同完成了国家级规划草案。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我国专项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专项扶贫一节中单列一条指出:“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新阶段的产业扶贫主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指导各地科学编制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积极培育和支持农村小微型企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四是进一步加大扶贫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五是强化金融机构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六是重点支持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领域。

      【连片开发试点】  “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以下简称连片开发试点)是“十一五”时期产业扶贫的一项重大政策创新。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联合财政部继续在全国22个省(区、市)100个县开展试点,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5亿元,试点覆盖379个乡镇的1700个村,其中贫困村1361个,支持46万农户发展增收产业,其中贫困户21万户。2011年的连片开发试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因地制宜抓特色优势产业,二是以增收脱贫为首要目标,三是突出重点、支持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领域。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雨露计划】  2011年度,按照《扶贫开发纲要》要求和办党组部署,雨露计划加大调研工作力度,调整工作思路,加强改革探索,丰富工作内涵。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15亿元左右。其中,用于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补助资金1.5亿元,补助贫困家庭中、高职在校生218800人次;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10.6亿元,完成转移就业培训110万人;用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资金2.1亿元,实用技术培训 140万人次;用于村干部或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培训资金0.8亿元,培训10.2万人次。

    一、 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

      在认真总结2010年度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1年4月25日,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完善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对2011-2012学年度试点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将试点补助标准由上一学年度的1000元/人上调到1500元/人,试点范围扩大到21个省(区、市)的100个县。以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计划补贴总人数214286人,补贴资金3.2亿元。实际认定补贴人数198616人,实际补贴资金29792.4万元,占整体计划的93%。其中,16个省份的实际补助人数达到年度预测人数90%以上;15个省的70个县已完成补助发放工作;5个省27个县完成补助对象的确认工作,补助资金正在发放。

    二、 “雨露计划”各项试点工作

      (一)继续开展“雨露计划·腾飞工程”

      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全国妇联作为主办单位,联合开展“雨露计划·腾飞工程――中西部地区万名应用人才助学行动”,长沙环球职业教育集团作为此项活动的承办单位。实施范围以贫困地区的县为重点,计划招收约10000名“两后生”,到承办学校接受2-3年职业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律免缴学杂费、住宿费,享受国家助学金每年1500元,并享受国家“雨露计划”相关补贴。

      (二)启动“黔深雨露直通车”试点工作

      在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的框架下, 2011年下发了《关于开展“黔深雨露直通车”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扶贫开发对口帮扶为依托,以双方互利共赢为前提,在自愿基础上,在贵州的威宁、纳雍、大方等三县选送约500名贫困家庭子女到深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享受国家及深圳市职业教育相关补贴,学成后,在深圳推荐就业。

    三、 举办了贫困村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培训班

      2011年共举办4期贫困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培训200人次。在4期培训班中,每期培训班均邀请了多位领导专家做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能力建设方面的讲座,并交流讨论,组织参观。培训班既有实践经验介绍又有专业知识讲座,既有集中学习又有分组讨论,既有课堂讲授又有现场考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学员,深受好评。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

      【革命老区建设】  2011年,中央进一步加大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整村推进试点工作力度,共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25亿元,在全国革命老区县的19个省(区、市)的35个贫困革命老区县实施351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35个试点县共计划整合资金9亿元,达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1.72倍。项目共规划3321个基础设施分项目,6518个环境与公共服务分项目,1438个产业发展分项目,建立102个村级互助资金组织。

      2011年3月,国务院扶贫办召开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工作会议”,部署未来5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工作。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试点】

    1、 四川阿坝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

      2011年,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以下简称阿坝试点)进入启动实施的第4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召开试点领导小组会议。4月2日,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省阿坝试点领导小组组长蒋巨峰主持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省阿坝试点领导小组副组长钟勉和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阿坝州政府、省扶贫移民局2010年试点工作汇报,通报了2010年试点工作省直相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情况,审议了试点工作中期评估报告,研究部署了2011年和下一步有关工作。

      二是开展试点中期评估。6月,试点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专家对阿坝试点进行初步评估,并撰写了《四川省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中期评估总报告》和12份中期评估报告。9月中旬,阿坝试点协调小组办公室邀请陆学艺等10位专家对阿坝试点中期评估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读,原则同意阿坝试点中期评估报告,并高度肯定试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三是资金投入与拨付。2011年,阿坝试点落实到位资金6.2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3.34亿元,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1.50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00%;省级配套资金1.38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94.53%。

    2、 四川省大小凉山扶贫开发与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

      2011年,四川省大小凉山扶贫开发与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以下简称凉山试点)全面启动实施,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1)试点资金投入情况。共完成投资49.91亿元,综合投资完成率111.6%,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8.88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28.6%;省级配套资金9.29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34.2%;市州县整合资金3.57亿元,占计划投资的28.5%;农户自筹资金18.36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29.3%;信贷等其他资金5.23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86.2%。

      (2)项目建设情况。2011年,凉山试点十大建设专题全面启动。“彝家新寨建设专题”:完成住房建设18308户,解决91400人安全饮水,建设农村沼气4652口,建设垃圾处理池49个,完成6777户农户环境绿化,完成2700平方米村卫生室建设,完成352个农家书屋建设。“产业发展专题”:凉山州新(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40个,其中新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29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2个、标准化肉羊养殖小区9个;乐山市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7个,建设有机禽蛋养殖基地200户。“卫生专题”: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30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训50人进入各高校就读,实施全科医师转岗培训100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2053人,彝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累计治疗病人8227人。“禁毒戒毒专题”:下拨省级禁毒工作经费338万元,其中乐山市98万元、凉山州240万元,主要用于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堵源截流、禁毒严打、禁毒情报信息化建设、禁吸戒毒、预防教育等年度禁毒中心工作。“教育专题”:已开工建设项目学校26所(其中,完工4所,在建22所),进行前期准备19所, 完成480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和图书资料配备和800名教师培训任务,开工建设13所学校的(其中,完工2个,在建11个)教师周转宿舍,全面完成136994名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和3183名新增寄宿生提供免费卧具,投入资金1980万元,完成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基建面积32668平方米,为10984名中职学生免除学费,8924名中职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劳务开发专题”: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555人次,完成劳务品牌培训2600人次,完成劳务扶贫培训3773人次。“交通建设专题”:乐山片区已累计建成通村水泥路(油路)100千米,完成投资6000万元;凉山片区已累计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115.8千米、通村公路378.6千米、通村水泥路(油路)31.9千米,共完成投资24852万元;投资3700万元,建成S103线菠萝大桥至油石岩段13.5千米。“水利专题”:投资462万元对盐源曹家坡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落实资金6379万元,新建堤防工程16km,落实资金8789万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57处,解决了1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落实资金14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km2,落实资金6亿元,新建、改建电源点装机容量3.1万kw;建成35kv变电站8200kv.A,输变电线路31km;10kv变电站2580kv.A,输变电线路154km;0.4kv低压输电线路270km。“社会保障专题”:落实资金43868万元实施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投入550万元完成农村敬老院建设任务,落实资金800万元,全面完成福利中心项目建设。“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宣传教育专题”: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30607场,乐山市的79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计划已全部建成并顺利开放,凉山州的727个绝大部分已建成,完成559万元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3、 西藏溜索改造试点

      (1)资金投入情况。2011年,中央财政下达溜索改桥专项资金9000万元,批复建设溜索改桥21座,其中日喀则地区1座,昌都地区10座,那曲地区10座。至此,西藏自治区84条溜索改桥项目投资已全部下达,项目总投资24085.4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3300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596.64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88.8万元。

      (2)项目建设情况。截止2011年底,西藏全区已建设完成溜索改桥63座,其中日喀则地区4座,林芝地区6座,昌都地区47座,那曲地区6座。21座正在建设之中,其中日喀则地区1座,林芝地区5座,昌都地区9座,那曲地区6座。建设完成的63座溜索改桥项目已初见成效,有效改善了项目区5058户31861名农牧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实现了溜索出行群众多年的期盼。

    4、 甘肃庆阳市绒山羊产业化扶贫试点

      2009年12月,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在庆阳市的环县、华池、庆城三县启动实施绒山羊产业化扶贫试点项目。试点项目实施两年来,围绕贫困农民增收脱贫目标,通过良种绒山羊引进、良种种公羊引进、产业化经营组织扶持、技术培训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圆满完成了试点任务。

      (1)资金投入情况。截止2011年底,试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258.3万元,占计划投资5660万元的163%。其中:国家试点专项资金2000万元,省财政配套1000万元,市级财政安排1600万元,县级财政安排420万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1286.5万元,群众自筹1854.6万元,省市老促会向社会各界募捐1097.2万元。分年度投入:2010年完成投资5389.6万元,2011年完成投资3868.7万元。

      (2)项目建设完成情况。试点项目两年累计繁育绒山羊62473只,现羊存栏达到138823只,总收入5830.4万元,养羊户户均纯收入3458.1元。其中:2010年扶持贫困户10000户,投放绒山羊48810只(公羊10000只,基础母羊38750只,良种种公羊60只),累计繁育61320只,繁育率为158%,现羊存栏110130只。总收入5316.6万元,户均纯收入5316.6元。2011年扶持贫困户6860户,投放绒山羊27540只(公羊6860只,母羊20580只,良种种公羊100只),累计繁育 1153只,繁育率为5.6%,现羊存栏 28693只。总收入513.8万元,户均纯收入749元。

    5、 云南富宁瑶族支系山瑶群众聚居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

      (1)资金投入情况。截止2011年10月底,已累计到位山瑶扶持资金20659.5万元,占规划扶持资金42163.43万元的49%。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0万元,省市财政扶贫资金878.5万元,部门整合投入资金16781万元,州、县自筹资金1000万元。

      (2)项目建设情况。

      基础设施得到初步改善。累计完成公路46km, 村内道路17km,村内道路硬化61400㎡;新建人畜管引125千米,小水窖759口,沟渠17千米,已解决4186人的饮水困难;完成农村电网改造375户,解决了山瑶地区1686人的生活用电难题,山瑶群众用电全部实现同网同价;完成52个村小组1606户山瑶群众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安居温饱工程稳步推进。已新建安居房693户,小城镇廉租房120套;完成厨房改造125间;完成基本农田地建设20亩。

      增收产业得到初步培植。已发展油茶4581亩,核桃230亩,甘蔗4650亩,梨树种植200亩,地膜玉米种植380亩;集中建设羊舍1000平方米,发展养羊 4856只;养猪4730头;举办劳动力转移培训35期2610人(次),实现对外输出转移就业1320人,向林场等企业输送830余人,开展科技培训40期3012人(次),进一步拓宽了山瑶群众的增收渠道。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成沼气池313口,在山瑶乡镇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320亩。

      基础教育得到有效提升。对涉及山瑶群众子女就学的14所学校进行新建或扩建,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共计9000㎡。开设山瑶寄宿班,招收山瑶学生50名,共计发放山瑶贫困学生补助39.15万元。

      民生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将山瑶群众纳入农村、城镇低保范围,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在校1698名山瑶学生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新建二类敬老院设1所670.7平方米。

    6、 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化扶贫试点

      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定西马铃薯产业化扶贫试点专项扶贫资金1000万元,在4县(区)18个乡镇的30个重点村实施。新建原原种繁育日光温室16座,脱毒瓶苗组培室300平方米,炼苗棚400平方米,马铃薯高山隔离3200亩,改建气调库2座2000平方米,引进新品种瓶苗400万株,原原种400万粒,调运良种1550吨,建一级良种繁育基地16000亩,扶持贫困户4800户,马铃薯种植实用技术培训2100人次。通过项目的实施,定西马铃薯良种化程度得到有效提高,平均亩增产达到400公斤左右,项目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人均增收200元左右。

    7、 新疆阿合奇边境扶贫扩大试点

      2011年,新疆边境扶贫扩大试点按照“边民第一,民生优先,一线重要”的总要求,主要开展了四项工作:一是启动规划,落实任务。编制和启动实施自治区、17个县(市)两级边境扶贫规划。二是创新载体,整体推进。以边境一线贫困村整村推进为平台布局项目。三是开展立项督查,绩效考核。实行试点项目实施和资金拨付情况月报制度,加强对项目执行的监督检查。四是抓典型示范,促整体提升。以阿合奇县边境扶贫试点为引领,不断丰富和总结经验,指导全区涌现新亮点、新典型和新模式。

      (1)《规划》通过评审和肯定。自治区边境扶贫领导小组以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边境扶贫试点规划为基础,评审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境扶贫扩大试点规划(2011-2015年)》。《规划》建设内容分为民生工程投资87.4亿元,占资金总数的68.8%;产业工程投资22.7亿元,占17.9%;畅通工程投资1.3亿元,占1.0%;服务工程投资13.5亿元,占10.6%;保障工程投资2.2亿元,占1.7%。《规划》突出了边境特色,在项目编制、政策设计、评价体系等方面体现创新,成为边境扶贫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新起点,也是今后五年边境扶贫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

      (2)政策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出台和下发《关于做好边境扶贫扩大试点当前工作及有关工作要求的通知》、《边境扶贫项目申报指南》、《边境扶贫扩大试点规划部门任务分工》、《边境扶贫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等文件,构建和形成较完善的政策体系。

      (3)边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2011年安排下达近1亿元,重点在边境一线建设36处牧民安居点。目前已为边民修建安居住房895户总面积达70349平方米,户均都在80平方米以上。

      (4)产业带动边民提高收入。2011年,安排下达近30%的试点专项资金4667万元,强力推进产业类项目,引导边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林果业,拓宽收入渠道,促进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收入水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71元,较上年增长15.6%,超过全区平均增幅3.6个百分点;减少低收入人口1.7万户7.6万人,分别完成计划的105%和106%。实施5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完成计划任务。

      (5)物资供应站项目作用显现。2011年,安排下达资金1989万元共10个物资供应站项目。项目工程大部分已投入使用,可覆盖52个一线村,受益边民2950户1.33万人,大大提高了边境一线的管控和物资供应能力。

      (6)引领边境扶贫扩大成果。在阿合奇县边境试点经验基础上,克州边境扶贫在民转居、劳务技能培训与输出、戈壁产业发展、土地牲畜流转承包、边境特色文化,以及具备社区化管理的边境新村建设等方面实现新创造、新突破、新进展,继续引领全区边境扶贫。2011年,全州在边境一线共投资1.22亿元,阿合县牙朗奇和阿图什市玛依丹等边境新村,成为边境扶贫的示范村、样板村。

    8、 贵州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

      威宁试点实施两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实现快速增长、重点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发生了明显变化。

      (1)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进村入户摸实情、听民意、解民忧活动”。共撰写调研报告646份,集中开展了677个县、乡、村和部门(行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其中1个县级总规划、31个部门子规划、35个乡级规划、610个村级规划)。

      (2)争取多方投入。加强与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中央国家机关和九三学社中央、招商局集团、深圳市对口办、深圳市南山区等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络联系,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两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56.6亿元,实施试点项目1115个。

      (3)着力提升素质。两年来共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3万人,产业化技能培训1500人。随着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依靠劳务输出实现脱贫致富的群众明显增多,劳务经济已成为威宁县贫困山区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4)抓好重点村示范带动。两年间,么站镇新飞村、炉山镇新庄村、东风镇元木村三个重点村共整合项目资金3529.7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122个。示范村人口计生工作取得突破,安全生产得到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贫困地区干部培训】  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共完成18期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和扶贫系统干部培训班,累计培训1904人次,圆满完成了各项干部培训任务。

    一、 干部培训主要工作

      (一)围绕《扶贫开发纲要》,组织大轮训

      围绕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主题,结合学习贯彻落实《扶贫开发纲要》精神,根据中组部《关于印发<2011年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抽调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参加专题研究班计划>的通知》(组通字〔2011〕12号)要求,从2011年7月开始,相继在北京、贵州、陕西、河北、西藏等地组织开展了6期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党政干部培训班和地市扶贫办主任培训班,累计培训干部1234人次。

      (二)举办省办主任高级研修班,专题研讨扶贫攻坚

      2011年5月23-29日,在江西举办了“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高级研修班”。中西部22省(区、市)扶贫办主任共60人参加了研修班。研修班专题讨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对学习领会4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意义重大。

      (三)积极探索,创新举办中青年扶贫骨干培训班

      2011年3月-4月,在北京举办了第四、五期全国中青年扶贫骨干培训班,课程设计更贴热点,学员论坛主题更近实际,经验交流更多层面,考察教学更具启发,班级管理更重参与。两期班参训人员共计120人,是由全国28个省(区、市)扶贫办推荐的扶贫系统的40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

    二、 进一步完善干部培训体系

      (一)干部培训教材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

      成立了贫困地区干部培训教材顾问委员会和编审委员会,撰写完成了新阶段扶贫干部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召开了扶贫干部培训教材研讨会。组织编写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干部辅导读本》、《连片特困地区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等干部培训教材。

      (二)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培训思路

      开展全国扶贫培训体系系列调研活动,形成了完善扶贫培训体系的初步意见。在贵州、广西、青海、陕西等十省开展扶贫开发典型经验总结工作,编著扶贫开发案例选辑,研究、提炼和总结具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模式,进一步充实干部培训资料库。

      (三)开展培训合作

      与深圳经理进修学院开展合作办学,举办9期、共培训490人次;与乐施会加强参与式政府操作扶贫模式研究项目运作;与北京大学合作编制《中国扶贫概览》教材。

      (四)加强师资建设

      从相关职能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扶贫工作第一线人员中选聘优秀兼职教师,逐步建立起专业化的培训师资库。

      (五)建立考评机制

      不断完善扶贫干部培训效果和质量考核评估机制。继续坚持培训班即时评估和领导检查评估的做法,逐步建立起扶贫开发干部培训质量与效果考核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健全培训激励约束机制。采取建立学员档案、颁发结业证书等学籍管理措施,建立与地方组织部门的沟通,逐步实行完成培训任务情况与晋职晋级挂钩,增强了扶贫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

      【贫困地区自然灾害应对】  一是指导贫困地区开展自然灾害应对工作。针对华北、黄淮地区冀晋皖豫陕甘6省今春的旱情,应对办及时收集、分析贫困地区受灾情况,向办领导提出应对建议,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通知》,指导旱灾应对工作。

      二是协调指导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积极与青海省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协调沟通,落实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援建的玉树灾后重建项目——加涅滩商贸市场的土地审批、立项工作。指导甘肃省编制《舟曲县拱坝河流域扶贫开发和防灾减灾试点项目总体规划》,并指导规划项目的实施。

      三是抓好扶贫干部灾害应对能力建设。2011年分别组织了三期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灾害应对相结合工作研讨培训班。为使培训工作更加系统、规范,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贫困地区自然灾害应对工作培训教材”。

      四是完成2011年贫困地区灾情分析报告。通过纵向、横向收集灾情和汇总分析,形成了《2011年贫困地区自然灾害情况分析报告》,为分配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机动资金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下步有效开展灾害应对工作提供了依据。

      五是组织开展灾害应对研究项目。与有关高校开展“贫困地区自然灾害快速评估机制研究”,形成了《贫困地区自然灾害应对工作规程》和《贫困地区自然灾害快速评估方法》;开展了“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恢复重建效果评估研究”,形成《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恢复重建和贫困变化状况监测评估报告》。

      六是组织编撰《汶川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和《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扶贫办抗震救灾志》。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安排,5月至7月,组织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扶贫部门同志共同开展重建志的编纂工作,在时间紧,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了编纂任务。之后,又按计划组织有关人员着手开展了《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扶贫办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编纂工作回顾】

      2011年是国务院扶贫办承担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扶贫部分编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年,编纂工作主要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 组织动员阶段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对志书编纂工作高度重视,办党组书记、主任范小建明确批示,“这件事要有始有终,确保按要求完成任务”。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编纂办公室主任王国良先后5次主持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对编纂工作提出明确的进度、质量要求。开发指导司将志书编纂工作定为年度重点工作,将编纂办公室从四川调整到北京,加强编纂办公室人员,确定一名副司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海波司长先后多次赴四川、甘肃、陕西部署资料收集、编纂整理等工作,与三省扶贫办领导主动衔接,督促工作进度。

      5月20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在成都主持召开《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扶贫部分编纂工作会议。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扶贫办(局)有关负责同志、灾后重建志编纂工作人员参加会议。会议传达了5月18-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成都举办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概述撰写培训班精神,讨论了扶贫系统承担的国家《灾后重建志》扶贫部分编纂提纲,会议决定成立志书编纂协调办公室,由开发指导司司长海波牵头,三省扶贫办(局)分管领导参加,对三省扶贫办(局)和国务院扶贫办本级修志工作进行总协调。

    二、 初稿撰写阶段

      5月20日成都会议后,按照办领导的安排,开发指导司海波司长一线组织,从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扶贫办抽调22位同志,昼夜加班,连续作战,集中开展资料收集补充、非图照和图照资料长编编纂、条目初稿和大事记试写工作。通过近一个月的紧张工作,6月25日,完成了140万字1430页的条目资料长编、230页300余条大事记资料长编、92幅图照资料长编、12万余字的条目初稿。6月27日,国务院扶贫办在京组织召开了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办机关各司、各直属单位和三省扶贫办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的初稿评审会,王国良副主任到会并讲话。会前将初稿印发机关各司、各直属单位和有关当事人征求意见。会后,编纂委员会按初审会意见和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6月30日,如期向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报送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扶贫部分的图照和非图照资料长编、条目初稿,同时第二次将修改稿印发办机关各司、各直属单位和有关当事人征求意见。

    三、 修改送审阶段

      7月8日,国务院扶贫办承担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扶贫部分通过了国家编纂办公室初审,要求进一步修改后于7月底前报送正式稿。7月12日至20日,开发指导司组织三省参与初稿撰写的8位同志,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初审意见和各方面反馈的200余条意见,按照“删、理、选、改”的流程,紧扣“扶贫办主动参与,积极推进灾后重建,靠前指挥,科学规划,精心实施”主题,精选图照、大事记和条目资料长编,按照“篇、章、节、目”结构和时间顺序,一事一条整理归类,编号汇总,提炼标题,全面完成了初稿修改工作,形成了送审稿。7月21日,国务院扶贫办将送审稿电子版分别呈送国家灾后重建志编纂办公室有关编辑非正式审核,同时第三次将送审稿印发机关各司征求意见。7月22日,国家灾后重建志编纂办公室专家反馈,国务院扶贫办提交的“志稿质量较高,编纂工作不仅后来居上,而且赶上了进度,保证了质量”。7月27日,国务院扶贫办召开办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送审稿),于7月30日将送审稿报送志书编纂办公室。

      总体看,2011年灾后重建志编纂工作在办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灾后重建志编纂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按照要求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并得到有关方面的认可。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

      【两项制度衔接】  2011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1号,以下简称国办31号文件),以湖南、重庆试点的经验为起点,以吉林、山西、河南、湖北、广东、甘肃、青海等地的工作为基础,以陕西“四个衔接”的模式为标志,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 探索了两项制度衔接的工作机制

      根据国办31号文件的要求,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部门配合的基础上,实现两项制度在程序、政策和管理上的衔接。各地在试点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以上三个衔接的基础上,增加了标准和规模的衔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作机制。

    1、 标准和规模的衔接。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倒挂,扶贫对象规模和低保对象规模倒挂,是各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在明确鼓励各地自定扶贫标准的前提下,陕西、贵州等省实现了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的统一,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一次识别,破解了这个难题。陕西明确将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统一,均为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标准一致了,规模的衔接问题很自然就解决了,全省贫困人口规模由统计局、农调队和扶贫办共同协商,根据贫困程度分解到各地市、再到县。过去由于有两个标准,要识别出四类人:五保户、低保户、扶贫户、扶贫低保交叉户。现在标准一致了,只需认定三类人:五保户、低保户和低保扶贫户。然后再去落实不同的帮扶政策,就实现了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的要求。这样一来,我们所做的工作就化繁为简,政策措施也就一目了然了。

    2、 程序衔接。各试点县按照国办31号文件的精神,实现了低保和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在时间和程序上的统一。在初步确定乡、村低收入人口规模后,试点村采取农户申请、村(组)评议、乡审核、县(扶贫和民政部门)审批,逐级公示的流程识别对象。为了确保民主评议公正、公平,防止“穷人落榜”和“富人带帽”现象的发生,各地还从实际出发创造了丰富的经验。江西省、宁夏自治区制订了“五比五看”办法,即:比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比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比家庭劳力,看劳动观念;比生活环境,看居住条件;比贫困程度,看致贫原因。广西自治区提出了“五暂缓、八不宜、六优先”原则,即:因懒惰、家庭不和、违法乱纪、不赡养老人、刁钻横蛮等五类人暂缓不评;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违反殡改条例、大操大办婚丧嫁娶、子女择校就读、购买商品房、高消费、雇佣他人生产经营、拥有机动车及大型农机具等八类人不宜评为贫困户;对缺少基本生产资料、丧失劳动力而负债、因大病负债、遭灾损失巨大、孤儿寡母、热心公益事业等六类家庭优先评为扶贫对象。

    3、 政策衔接。落实政策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重要目标,也是试点成败的关键。如果我们做了贫困识别工作,却长期不能兑现扶持政策,这项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就会失信于民。初步统计,各省区市在试点工作中安排到户项目资金23.1亿元,用于扶持识别出的贫困户。重庆市采取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发展特色产业、在节日期间给特别困难家庭发放节日费、给没有电视机的贫困户发放电视机一台、启动“三进三同结穷亲”帮扶工程等措施,使大多数识别出来的贫困农户得到帮扶。据统计,重庆去年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有70.3%的农户得到扶持;湖南安排1.8亿元资金,约占去年第一批下拨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的50%,用于到户发展产业,据统计,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有49.1%的农户得到扶持;广东省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工程”,确保识别出的扶贫对象应扶尽扶;山东省明确部门联动,各负其责,落实帮扶措施。

    4、 管理衔接。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积极探索贫困农户及其信息的动态管理方法,对低保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和信息更新。湖南省有关业务部门会同统计局和调查队,在试点县选取一定数量的村,对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核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进出比例,做到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有进有出、补差水平有升有降。重庆市通过与民政部门互相开设数据链接端口形式,将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与农村低保信息系统进行融汇整合,双方可随时调取对方的信息数据,确保同步更新。

    二、 摸清了试点范围贫困群体的基本情况

      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在全国获得了949个县的基础数据,其中571个县、11.6万个村的数据已经进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为这些地方瞄准对象落实扶贫政策提供了依据,上传数据的汇总也为全国扶贫工作形势的分析、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一是摸清了扶贫对象的规模和构成。到2010年12月底,在试点的949个县,共识别出扶贫标准以下人口5348.1万人,占试点县农村人口的15.6%。其中有扶贫对象3250.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9.5%;低保对象823.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4%;扶贫和低保交叉对象1146.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五保对象138万人,占农村人口0.4%。这些数据,有助于准确判断全国的贫困人口构成。

      二是了解了主要的致贫因素。根据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收录的信息,在贫困人口致贫因素中,缺资金和生产资料的占33.1%、长期生病的占25.4%、缺劳动力的占7.5%、缺技术的占7%、残疾人口占6%、受灾的占6.3%、上学负担重的占4.6%、其它占10.1%。这些数据,有助于根据致贫因素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三是初步掌握了扶贫对象的基本需求。各地在贫困农户的信息登记过程中,对扶贫对象需要扶持的项目、规模和需要的投资等进行摸底,为制定到户政策和分类扶持提供了依据。

    三、 丰富了落实政策的信息平台

      一是初步建立了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扩大试点中,我们对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修改完善,并设计了单机版和网络版。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经与国家信息中心协商,将系统挂在国家政务外网上,方便贫困农户信息录入和各相关部门查询。

      二是丰富了信息内容。在第一批试点时,系统中只有贫困农户的信息,主要包括家庭成员情况、贫困状况、农户需求情况、农户受扶持情况。现在增加了行政村登记表和县登记表,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到行政村的基本情况、基础设施现状、发展状况、生产生活条件、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状况;县一级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三是初步建立了工作信息平台。目前,系统中有11.6万个村和1162.8万户信息,为在大扶贫格局下,引导教育、卫生、广播电视、住房建设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资源向扶贫对象倾斜和捐助,搭建了通用的工作信息平台。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

      【扶贫资金与扶贫资金管理】  2011年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颁布实施的第一年,中央和各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以连片特困地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突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创新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规范资金管理使用,努力提高效益。

      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稳步增长。2011年,中央、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共计373亿元,比上年增加70亿元,增长23.2%。其中:中央安排272亿元,增加49.32亿元,增幅为22.15%;省级安排101亿元,增加21亿元, 增幅26.2%。此外,拓宽扶贫投入来源,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25亿元。

      集中投入,突出重点。按照《纲要》要求,各类扶贫资金按照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使用,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工作和重点扶持对象。

      1.从资金投向区域看,重点用于国家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贫困村,并向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倾斜。据各省上报数据,2011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投入到连片特困地区和重点县的扶贫资金总量为281.8亿元,占资金投入总量的70.9%;投入贫困村264.3亿元,占66.9%。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片区县和重点县206.5亿元,占中央扶贫资金投入的78.1%。

      2.从资金投向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集中用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纲要》要求,各地加大了对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力度,进一步调整资金使用结构。2011年,直接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为182.4亿元,占总投入的46.5%。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0.9亿元,占中央投入总量的49.5%。

    3. 从资金支持重点工作看,继续开展贫困村整村推进、能力建设、产业化扶贫和移民扶贫等重点工作。紧紧围绕集中用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提高扶贫对象发展能力,推进各项扶贫重点工作。2011年,用于整村推进、雨露计划和移民扶贫三项重点工作的资金为234.8亿元,占总量的64.4%。

      4.加大扶贫资金到户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机制。各地认真贯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开发〔2010〕2号)要求,充分利用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成果,在进一步加大到户扶持力度,完善到户机制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创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扶贫资金使用机制创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1.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使用长效机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国28个省(区、市)共计1141个县1.63万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互助资金总规模33.0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8.52亿元,省级专项财政扶贫资金17.57亿元,农户交纳互助金和其他资金6.97亿元。入社农户152.06万户,占试点村总户数的27.17%,入社贫困户85.01万户,占贫困户的55.91%,累计发放借款46.22亿元,其中贫困户发放借款24.81亿元,占发放借款总额的53.68%;累计借款108.68万人次,其中贫困户借款67.5万人次,占62.1%。为进一步规范运作程序,加大监管力度,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通知》,并于2011年3月中旬-4月底,组织开展了对全国互助资金运行情况的交叉检查。总体看,互助资金运作日趋规范,管理更加有序,风险意识增强,农户增收明显,为缓解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户贷款难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受各级政府和当地群众的欢迎。

      2.因地制宜实施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搭建资源整合平台。整村推进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各地根据国家“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和中央13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共同促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国开办发[2008]27号)要求,以整村推进规划为平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整合资金与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比例约为1.7倍,村均投入达到160万元。

      在此基础上,为探索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与财政部继续在100个县开展“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当年每个试点县投入5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引导,通过资金和政策整合、机制创新,吸引相关部门涉农资金投入产业开发及配套项目,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户稳定增收。连片开发的规模优势为资源整合搭建了平台,资金整合的平均比例达到1:10,提高了扶贫投入水平和产业开发所占的比重。

      3.财政贴息引导扶贫贷款,扩大扶贫资金的乘数效应。2012年是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的第五年,改革以来,贫困瞄准机制更加有效,扶贫贷款到户比例明显提高,并在促进承贷金融机构多元化、调动地方积极性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2011年,中央、地方共安排贴息资金13.1亿元,引导发放贷款45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4.9%和5.9%。到户贷款和项目贷款发放规模分别为207.8亿元和246.1亿元。

      加强扶贫资金监管。通过各项措施,努力建立起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回查全程资金项目跟踪监管体系,做到部门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确保扶贫资金项目高效、安全、廉洁运行。

      1.加强制度建设。贯彻落实《纲要》关于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要求,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于2011年11月修订印发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412号),对新阶段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创新财政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强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开展绩效考评。为督促各省更好地落实扶贫任务,规范和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继续对各省2010年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进行考评工作。考评工作实施以来,在引导地方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促进加快扶贫资金拨付和项目实施进度,突出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3.配合审计署开展扶贫资金的审计。2011年审计署对国务院扶贫办中央转移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开展了审计。国务院扶贫办积极配合审计署,在开展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自查基础上,针对审计署提出的反馈意见,提出了国务院扶贫办在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扶贫资金分配、使用和监管等方面的措施。通过此次审计,在促进完善扶贫资金制度建设和强化监管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4.做好资金项目公开公示工作。全面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根据《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意见》(财预〔2011〕27号)要求,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实际,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资金项目公开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扶贫部门充分认识扶贫资金项目公开的重要意义,加强扶贫资金使用、项目安排的公开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规范程序,丰富内容,拓宽渠道,加大公告公示力度。

      5.强化监督,拓宽监管渠道。坚持群众参与,将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

      总的看,扶贫资金管理制度不断健全,资金使用和投向更加规范,监管措施不断强化。从近年来审计署、国务院纠风办、财政部监察办等部门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进行的多次重点检查、抽查情况看,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总体上比较规范、效益明显,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发展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