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扶贫开发

      【概述】  重庆市扶贫开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五个重庆”和内陆地开放高地为引领,以发展民生为导向,突出整村脱贫和“两翼”(“两翼”即设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全面发力,有力地推动了重庆市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多项指标实现重大突破。市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1.15亿元,比上年净增1.62亿元,增幅达17%;筹集社会帮扶资金达13.36亿元,首次实现两项资金同时突破十亿元。重庆市扶贫开发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2010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万人,解决了25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修和改造村级公路5100千米,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8.46万人,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52万人,实现266个贫困村整村脱贫,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4100元,增长15%,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进步,连续两年获全国扶贫开发绩效考评一等奖,获得奖励资金1500万元。

      【整村推进】  首批266个贫困村全部达到“七有四通三解决”(七有指有稳定收入,有基本保障,有基础知识,有一定技能,有稳固住房,有服务中心,有好的班子;四通指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三解决指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生态和扶贫移民问题)标准,实现了整村脱贫。有78个贫困村达到了新农村建设标准。2010年的450个脱贫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脱贫村结合扶贫产业特点,增加投入,形成了以“鸡、牛、羊、兔、蜂、林、果、药、桑、菜”十大扶贫骨干产业为主、多种产业并存的格局。2010年,引进龙头企业达到152家,为贫困农户每户发放2000元生产资金,基本实现了家家有项目、户户能增收的目标。重庆市3759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与112个超市实现了对结,举办了交易洽谈会5场、对接会12场,为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市场,疏通渠道。同时,重庆市有10个农产品成功注册了地理标志,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

      【“两翼”贫困农户万元增收项目】  以农户为主体,以龙头为主导,以市场消费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狠抓了“两翼”贫困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重庆市18个重点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增幅比全国重点区县高6个百分点;“两翼”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800元,达到了4050元。扶贫骨干产业快速成长,2010年新增柑橘12万亩、蔬菜40万亩、林特经济270万亩,出栏牛40万头、羊130万只、家禽7500万只,养蜂50万桶,中药材种植突破100万亩。另外,在“两翼”区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65亿元,为扶贫龙头企业贴息贷款12.34亿元。围绕扶贫产业发展,实施了“个十百千万亿”6字对策和扶贫主导产业扩展、招商引资拓展、科技提升、金融联手、农产品助销、爱心志愿者“六大行动”,为“两翼”贫困农户三年增收1万元打下了坚实基础。

      【开放式扶贫】 开放式的扶贫工作首先体现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2010年签约招商资金140多亿元,到位资金13亿元。为此,有目的地策划组织了中国扶贫开发人物展重庆巡展,签约22个项目,协议资金达50亿元;另外,先后6次赴广东、山东、厦门、珠海、福建等地开展扶贫产业招商;还成功地举办了全国扶贫系统“首届中药产业扶贫论坛暨中药产业招商会”,签约资金达23.75亿元,涉及30余个中药品种。

      【社会扶贫】  2010年,是重庆市关注贫困群体民生影响最深远的一年。“一圈”帮扶“两翼”(“一圈”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资金超过2.6亿元,18个扶贫集团与187个贫困村结对帮扶,直接投入资金2.56亿元。国家对重庆市东西协作扶贫省区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珠海、厦门调整为山东14个地级市,协作重庆市14个国家重点县。

      【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  抓住重庆大发展机遇,盯住新兴产业和万元增收实用技术,大力实施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2010年投入培训资金5280万元,完成培训11.52万人,转移就业1万人。充分发挥11所基地校作用,培训“重庆雨露技工”7000多人,95%以上取得“两证”(培训学校发放的培训合格证、劳动局发放的技能鉴定证)并稳定就业。实施创业培训6700多人,85%的学员走上了创业路。

      【移民扶贫】  借助宜居重庆建设机遇,加大生态移民、巴渝新居、小城镇建设、民居改造等资源整合,利用地票交易、国土整治、“三权”抵押等改革政策,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2010年整合各类资金4.21亿元,完成8.46万人生态移民和移民扶贫,实施了12个贫困村的整村搬迁试点,建成了一批扶贫移民新村,搬迁规模和效果为历年之最。

      【扶贫资金监管】  建立和实行了一整套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检查、群众参与的程序规定,扎实抓好机制创新、扶贫资金专项治理等工作,扶贫工作多项指标实现了重大突破,连续两年获全国扶贫开发绩效考评第一名。重视监督员队伍建设,培训了7期450名村级扶贫义务监督员,在重庆市2000个贫困村建立和完善了村级扶贫义务监督小组,对重庆市235个扶贫项目进行了义务督促检查。

          【扶贫机制创新】  一是在全国率先、也是唯一一个实行相对扶贫标准的省。经市政府60次常务会批准,从2010年起,按照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比例,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相对扶贫标准。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精神,使扶贫工作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对于加快城乡统筹建设进程、关注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二是颁布实施了《重庆市农村扶贫条例》。《条例》已于2010年5月14日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条例》分八章五十六条,包括总则、扶贫对象、扶贫措施、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社会扶贫、法律责任和附则八个部分。《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扶贫活动,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推进统筹城乡扶贫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是出台了资金项目管理规范性文件。出台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重庆市扶贫资金监督管理意见》、《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程序规定》、《扶贫开发村级义务监督员管理办法》,这些规范性文件,对于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强化扶贫工作“两个瞄准”(瞄准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进一步扩大了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村范围。2010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4亿元,试点村达到695个,到期还款率达到98.3%。同时,投入片区开发资金4500万元,新启动国家级片区开发5个、市级2个。五是在33个区县实施了两项制度衔接试点。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重庆市于2010年3月在33个有扶贫任务的区县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扶贫开发两项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2010年12月底全面结束。采取“八步四公示”识别程序和“排队打分”方法,共识别出了46.82万户145.28万人扶贫对象。率先开发了“两项制度衔接”管理系统。世界银行第五期扶贫项目先导工程被评为先进典型。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