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定点扶贫

      【概况】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集团”)从1992年起对云南省红河州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定点扶贫,是全国首批参加定点扶贫工作的国有大型企业之一。中信集团历任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参与对扶贫工作的规划,具体指导扶贫项目建设,从人员、资金等多方面全力支持和保证扶贫工作的开展,并带头捐款和资助贫困学生就学。前国家副主席、中信集团原董事长荣毅仁还亲自为扶贫工作题写了“培育人才,脱贫致富”,为中信集团扶贫工作确定了方向。

      1997年以后,中信公司重点扶持元阳、屏边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5年来,中信集团发挥企业自身优势,认真开展扶贫工作,累计向定点扶贫县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选派优秀挂职干部18人,重点扶助了学校建设、整村推进、奖学助学、农技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卫星广播电视接收站等300多个扶贫项目。其中,帮助当地农户修建1000座沼气池、13座蓄水池和160座圈养猪圈;修建88公里乡村公路,架设6条引水管道和18.5公里输电线;科学种植1.4万余亩农作物和经济林果;帮助修建学校等教育设施,建立“中信奖学金”,为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和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培训了3000余名农技人员,向省内外输送劳动力15000多人;开展整村推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受到当地政府和干部群众的肯定和赞扬。

      【教育扶贫】  中信集团在扶持教育事业方面累计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占总投入的38%),其中援建50多所希望小学和中学,独资修建两所中学和5所小学教学楼,奖励了万余名优秀师生,资助贫困学生3225名,先后有100余名获得中信奖、助学金的学生考上了全国各类大专院校,有的学生考上清华、北航等重点高校,在当地教育史上实现零的突破。帮助培训农技人员,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扶贫资金管】  发挥中信金融业务的优势搞好扶贫资金管理,通过各种有效方式,使扶贫专项基金保值增值,为扶贫工作提供可靠、持续的资金保证。

      中信集团的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集团公司、子公司和员工个人的捐款。所有捐款设立为扶贫专项基金,委托中信证券公司和中信信托投资公司进行市场运作,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运作累计收益668.2万元,平均收益率为10.27%,所得收益全部再放入基金,确保扶贫资金及时到位。

      中信集团专门成立了扶贫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扶贫基金的保值增值,审批年度资金计划安排,并建立了一套制度和程序,使“人跟着资金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每笔项目资金都有严格的监督、审计和结算。确保扶贫资金足额及时用于扶贫项目,获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肯定,受到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全国定点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表扬和鼓励。

      【产业化扶贫】  为了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中信集团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感到只有把“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才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因此,中信集团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在产业化扶贫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从给当地群众发放生活补助到发放小额贷款,从提供优良种子到开展技术培训,中信集团开展了数百个小型扶贫项目。

      2001年根据屏边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挥区位、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绿色经济的目标,在组织林业专家进行调研后,中信集团投入235万元,与当地政府合作组建了屏边组培育苗公司。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保护性开发珍稀苗木,培育当地特有的珍稀物种、种苗,发展种植业、生物制药等产业。该项目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和云南省有关加快生物制药、拯救濒危植物的政策,创建了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该项目覆盖了屏边县7个乡镇600个村的农户,使他们年平均收入增加350元。这是中信公司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换的首次尝试,走出一条退耕还林、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又能使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5年,中信集团继续开展产业化扶贫试点,与元阳县林业局共同投入80万元(中信40万元),扶持农户种植澳洲坚果,聘请专家进行指导。该项目既可保护生态,绿化荒山,又可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且具有长效、持续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当地山区农户稳定脱贫致富。同时,以建立元阳热区作物基地为切入点,投资55万元引进先进生产和管理方式,建立元阳优质香蕉示范基地,实施产业项目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企业开发扶贫】  开展产业化扶贫,仅仅依靠小规模的投入难以达到更好的开发成效,必须建立一个更大更广阔的平台,推动扶贫产业创新发展。因此,中信集团结合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把外部扶持与激发地方脱贫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在贫困地区开办企业进行产业开发,培育州域及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007年,在中信集团主要领导的直接关注支持下,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我们寻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并具有相当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投资1亿元,成立了中信红河产业开发有限公司(2008年已注册运营)。

      元阳、屏边2县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希望依托中信红河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个平台,综合开发利用屏边、元阳2县丰富的农产品、旅游、矿产、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贫困地区真正走上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中信集团扶贫模式创新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能够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

      中信红河产业开发公司作为中信公司在云南红河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平台,成立之始就得到云南省及红河州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该公司正式成立举行揭牌仪式时,国务院扶贫办、云南省及红河州各级政府都对新公司提出殷切希望,中信集团也将全力支持新公司的发展。

      中信红河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运营后,不仅承担中信集团传统扶贫项目资金支出,还可以保证有充裕的资金实施产业开发,帮助发展地方经济。除了继续做好原有的扶贫项目外,还将重点在旅游、文化、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加大力度,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并把在当地的全部收入,继续用于当地的扶贫开发。

      【扶贫宣传】  集团领导非常重视扶贫宣传工作,把扶贫地区作为对员工进行国情教育的基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扶贫公益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由“单向”变成了“双向”,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根据中信集团十几年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和定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穷、落后状态,先后制作《情满红河》、《真情 责任 奉献》等电视专题片和《情满红河》宣传画册。

      2000年,办公厅、党务工作部、工会和团委联合发起“爱心无止境 助学见真情”一帮一助学宣传活动;2001年,办公厅、直属机关党委联合发出《情满红河 奉献爱心--致中信全体职工的一封信》,宣传“扶贫济困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是每个中信人的良知和责任”。

      2002年3月,扶贫办组织15名职工代表赴云南元阳县、屏边县实地考察公司扶贫工作,回京后举行专题报告会和汇报图片展,将考察团成员的感受体会以宣讲报告和图片的形式向中信系统职工进行宣传教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受到领导和职工的好评,并且掀起职工热心助学的高潮。

      2004年7月,集团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提供《中信公司扶贫创新工作成果》映象画面演示软盘和文字材料,全面、系统地介绍、宣传中信集团扶贫成就,入选“中国消除贫困奖—创新奖”候选单位。云南日报、红河日报、屏边县报均报道了中信集团扶贫成绩和挂职扶贫干部事迹。

      【扶贫调研】  中信集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还多次专程赴云南定点扶贫县调查研究,深入村寨和农户访贫问苦,听取当地政府和干部群众意见,与扶贫挂职干部促膝谈心,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

      曾经在贫困地区挂职工作的干部仍然牵挂着边疆山寨的变化和进步。2004年,历届挂职扶贫干部一行重返云南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学习和专题考察报告会,使大家感到扶贫工作在集团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在职工奉献捐助支持下,经过挂职扶贫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努力,取得可喜的成绩,尤其在元阳、屏边2县的教育、农业、林业、科技、交通、环保和安居等方面做了大量帮扶工作,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了脱贫进程。

      (中国中信集团公司)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