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扶贫办定点扶贫

      【概况】  根据委党组的安排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部署,1989年和1994年先后确定广西德保县和内蒙古巴林右旗为国家民委扶贫联系点,具体定点扶贫工作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扶贫开发办负责开展。德保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属石山地区,聚居有壮、汉、瑶、苗等9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98%。巴林右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北部,属草原牧区,旗内近一半人口为蒙古族。两县旗都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多年来,扶贫开发办公室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以整村推进为重点扶持方式、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扶贫为主线、以智力扶贫为根本措施,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深入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在促进农牧民增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走出了一条适合民族地区特点和民委工作实际的定点扶贫工作新路子。

      【定点扶贫工作措施】建立健全定点扶贫工作机制,是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关键。在国家民委党组的领导下,扶贫开发办公室始终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作为定点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分别于1996年、1998年和2002年召开全委系统及扶贫点所在地区三级民委定点扶贫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工作,并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和《国家民委定点扶贫工作座谈会纪要》以及委领导关于定点扶贫工作的讲话,确定“尽力而为、加强指导、以点带面、总结推广、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明确把定点扶贫工作作为国家民委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并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1. 建立委机关各部门和委属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制。国家民委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之初,就明确要求民委机关各部门和委属各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定点扶贫工作,从实际出发,各尽所能为扶贫点办实事。十几年来,委机关各部门和委属各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发挥职能优势,协调配合,各负其责,积极参与定点扶贫工作。

    2. 建立委领导扶贫点联系制。为了加强对定点扶贫工作的指导,委党组确定由两名委领导分别联系广西德保县和内蒙古巴林右旗,指导扶贫点工作,并定期从委领导工作经费中拨出专款,支持两县旗扶贫事业。

    3. 建立定期慰问及调研机制。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以来,每年春节前后均组织由委领导或司局领导带队的定点扶贫慰问考察组,到2个扶贫点慰问各族干部群众,研究部署年度定点扶贫工作。同时,为了寻找加快扶贫点发展的良策,扶贫开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每年坚持深入扶贫点基层,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调查了解扶贫点农牧民生产生活情况,及时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扶贫点县(旗)乡(苏木)干部共同研究,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帮助谋划发展。

    4. 实行国家、省(区)、地(州)、县(旗)四级民委负责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调动了地方各级民委的积极性。

    5. 建全选派骨干力量到扶贫点挂职制度。多年来,国家民委共选派14名优秀县处级干部到扶贫点挂职锻炼,协助地方开展扶贫工作。为切实发挥挂职干部作用和并促其得到锻炼,扶贫开发办公室配合人事部门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管理,对挂职干部进行上岗培训,将挂职干部定期汇报工作情况,挂职总结作为干部挂职考核的重要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1994年以来,扶贫开发办公室为2个扶贫点协调、筹措各类资金4248万元,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项目10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基本农田改造、乡村公路建设、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等方面。特别是2002年后,扶贫开发办公室坚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扶贫点经济增长,推动农村小康进程的基础性工作,逐步加大对扶贫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例如,2002年至2008年,先后为广西德保县投入修建公路资金281万元,为德保县修建通乡柏油路10条共41.2公里;投入资金52万元,修建桥梁4座。同时,针对德保县的农田灌溉用水困难的情况,扶贫开发办公室先后投入扶贫资金71万元,修建水利渠道5条8.6公里,解决了5190多亩农田用水难的问题,另外还投入资金40万元,架设高压线路8公里,使德保县最后一个没通电的荣华乡大坤村用上了电。

      【产业化扶贫】 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帮助建立了26个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小区,为小区打机电井54眼、铺设节水灌溉管道83400延长米、发展水浇地36530亩,为移民搬迁户建住房300处12600平方米、新建或改建棚圈27715平方米。注重对生产项目的扶持,坚持到村、到户,始终以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为首要目标,紧扣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主题,精心选择项目,精心布点,逐步帮助扶贫点培育一批地方支柱产业,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建立一批农业产业基地,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全局,以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运转,推动了扶贫点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带动大批群众脱贫致富。

      【扶贫项目引进】为推动扶贫点县域经济发展,扶贫开发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为2县旗争取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急需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在经过深入调研和与德保县委、县政府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工业立县、项目兴县”的发展战略和“电矿结合,矿电联动”的发展思路。当年,在扶贫开发办公室和挂职干部参与协调下,在各级各界的努力争取下,一次性投资150亿元的广西华银铝一期工程落户德保,德保掀起“借助华银铝,发展壮大德保县域经济”建设高潮,全县逐步走上了一条外引内联、工业强县之路。此外,2002年至2008年,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协调,为内蒙古巴林右旗引进扶贫项目16项、引进资金5494万元。

      【培训扶贫】加强科技培训,切实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提高贫困群众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提高扶贫开发中的科技含量,使我委定点扶贫工作逐步走上“以人为本,立足扶智”的扶贫开发道路,促进了扶贫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年来,累计投入48万元,帮助巴林右旗举办各类非农职业技术培训班18期、培训干部群众1.12万人次,帮助该旗落实120名师资培训计划和20名少数民族中学校长赴上海培训计划。

      扶贫开发办公室还先后组织27名德保县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等院校学习、帮助德保县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教育扶贫】在广西德保县,专项筹集资金238万元,兴建了德保县民族中学学生宿舍楼、县职业中学食堂、足荣中学教学楼、燕峒中学学生宿舍楼、隆桑镇大吉小学教学楼等9栋教学楼、宿舍楼,极大地改善了乡村教育条件。同时,针对德保县教育现代化程度低的现状,扶贫开发办公室多方联系、协调,于2003年9月争取到清华大学在德保县设立“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使德保县成为清华大学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的16个试点县之一,得到清华大学赠送的远程教育全套卫星设备以及提供的各类无偿培训。

      【抗灾救灾扶贫】国家民委两个扶贫点一个属石山地区,一个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例如,自2002年以来,巴林右旗先后遭遇了严重的旱灾、雪灾、雹灾和洪涝灾害,导致农牧业绝收或减产、基础设施被毁、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给农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每次扶贫点遭受自然灾害,扶贫开发办公室的人员总是及时赶赴灾区,调查了解灾情,帮助地方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同时,在委机关,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对扶贫点的献爱心活动,与扶贫点各族干部群众共渡难关。5年来,组织民委系统为巴林右旗募集救灾款45万元,为各级各类民族中小学和医院捐赠了价值75万元的电脑、教学设备和医疗器械。通过捐赠图书和报刊,在全旗84个嘎查建立“草原读书室”,为427名少数民族贫困中学学生提供教学补助12.3万元,让巴林右旗各族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电脑农业推广应用试点】2001年,国家民委把巴林右旗和德保县确定为电脑农牧业推广应用试点县(旗)。几年来,累计投入2县(旗)440多万元用于电脑农业推广应用。巴林右旗电脑农牧业推广覆盖8个苏木(镇)、24个嘎查、579户、2201人,重点扶持奶牛养殖、肉牛肉羊繁育育肥、高产饲草料基地开发等产业的发展,为项目户购进奶牛156头、优质肉牛302头、肉羊3400只,开发高产饲草料基地5496亩。2007年末,电脑农牧业项目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749元,与全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比高出1049元。德保县电脑农业推广应用覆盖优质水果、烤烟、甘蔗、八角低产林改造、山羊、牛品改良、桑蚕、剑麻等多个农业生产领域。全县已经种植优质水果7.3万多亩、预计年产量可达1.7万吨以上。2008年,种植烤烟2.15万亩,收购干烟4.8万担,完成产值3107万元;种植甘蔗6.3万亩,年产量预计达24万吨。形成了水果、烤烟、甘蔗为三大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电脑农业项目的实施,弥补了两县(旗)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的不足,提高了当地农业科技水平,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为两县(旗)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拓展了发展空间。

      【牧区小草库伦建设项目】牧区小草库伦建设,是转变传统牧业生产方式,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保护牧区草原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是牧民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巴林右旗自然灾害频繁,草牧场大量沙化、退化,畜牧业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 自2002年开始,国家民委结合电脑农业推广工作,把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项目作为定点扶持巴林右旗的重要措施来抓,对促进巴林右旗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小康示范村建设试点示范】2004年,国家民委把巴林右旗大板镇红旗嘎查和德保县都安乡窑庄屯确定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示范村。4年来,指导2县(旗)制定了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投入资金378万元,开展小康示范村建设试点示范。巴林右旗确立“草业兴村,奶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在红旗嘎查开展了以牲畜舍饲、牲畜改良、饲草料基地建设、水源工程、生态建设与保护为重点的小康示范村建设试点工程。2008年,嘎查新建奶站、草站各1处,饲养奶牛150头,新建或扩建畜用棚圈3850平方米、青贮窖975平方米,新修村级公路4000延长米,37户全部按装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2007年,该嘎查牧民销售鲜奶63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13.4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669元,红旗嘎查成为了巴林右旗第一个奶牛专业村,也是唯一一个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牧业嘎查。小康示范村建设使农牧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该嘎查不仅成为全旗生态移民搬得起、稳得住、富得快的典型,也成为全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典型。对德保县的小康示范村建设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屯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广播覆盖率达100%,电视覆盖率达到94%,绿化面积达4500多平方米,屯里路灯、休闲凉亭、沼气池、公共厕所、垃圾处理池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2004年以前还是一个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全屯农民长期在温饱线上徘徊的村庄,经过几年的努力,窑庄屯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此举点亮了德保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航灯,先后有城关镇西读村大朔屯、巴头乡陇位村谷余屯、巴头乡多作村根别屯等村屯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上下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

      【新农村(牧区)建设试点】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定点扶贫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委定点扶贫工作,探索定点扶贫工作新路子,扶贫开发办公室在原有电脑农业推广应用及小康示范村建设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自2008年,在扶贫点选择两个村(嘎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试点。鉴于我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开展社区主导型(CDD)扶贫开发模式在项目试点地区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扶贫开发办公室将CDD模式引进扶贫点。扶贫开发办公室筹集启动资金10万元,聘请有关专家,按照CDD模式的原则要求,深入扶贫点,帮助、指导扶贫点制定了《内蒙古巴林右旗红旗新村新牧区建设规划(2008~2010年)》及《广西德保县大朔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详细规划(2008~2010年)》。根据规划要求,两县旗在未来3年内将投资1300多万元,突出内蒙古草原文化及广西壮族文化特点,以CDD扶贫开发模式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

      在上级党委、政府,以及包括国家民委在内的社会各界支持下,定点扶贫县历届班子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推进扶贫工作,贫困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从2002年至2007年,巴林右旗解决温饱人口42428人、稳定脱贫26924人。2005、2006年度,广西德保县连续2年进入了“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93亿元,同比增长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49亿元;全县财政收入完成2.39亿元,同比增长36.17%,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38元,同比增长15.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541元,同比增长16.47%。现在,该县政通人和,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了“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跨越式发展势头,正逐步由传统农业县向新型工业强县转变。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扶贫开发办)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