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扶贫

      【企业概况】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创建于1978年,由当初35万元起家的手工作坊企业发展到现拥有员工10000多人,其中大专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0人,控股13家子公司、拥有20亿元资产,年销售25亿元,税利2亿元的集团公司。

      公司先后获全国现场管理先进企业、中国中药行业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双爱双评”先进企业、多年来名列中国中药50强,是河南省百家重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中药十佳企业、河南省工业百强企业、河南省重点支持企业、河南省明星民营企业。

      公司生产六味地黄丸等产品所需药材先后已在河南省西峡县建立山茱萸种植基地;在国家重点贫困县湖北罗田县茯苓建立基地;安徽省金寨县建设牡丹皮基地;福建省建欧建设泽泻基地;河南省武陟县、温县建立地黄、山药基地,六大药材基地均按照GAP要求规范建设并通过国家GAP认证。公司起草并制定了符合种植规范和管理要求的中药材六种;公司在中药材去除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004年公司被国家八部委认定为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

      【“村企一体化”社会扶贫】近几年来,公司发挥双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在贫困山区农村开展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开展社会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企业同步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良好、生产高效、生活富裕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村企一体化”社会扶贫开发之路。

      西峡县是一个山区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学技术水平低,农业产业化进程慢,山区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脱贫致富任务十分艰巨。针对这种情况,公司积极探索“公司+基地+科研+农户”产业化发展格局即“村企一体化”社会扶贫模式,通过加大对西峡县山茱萸基地的资金投入,扩大基地面积,进行产业化社会扶贫,培训农民科技知识,促进农民向药农的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公司在“公司+基地+科研+农户”的“村企一体化”社会扶贫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1. 山茱萸原料基地建设。从1998年开始投资5000万元在西峡县的大山深处比较贫困的陈阳、寨根、二郎坪、太平镇、米坪等5个乡镇,23个种植区域,26个行政村,建立7个山茱萸原料基地,达到种植面积20万亩,直接带动1.5万户,7.5万药农种植药材。为解决药农采摘加工困难,公司投资800万元按照GAP要求建成了山茱萸初加工生产线,按照生产工艺配备了风选机、淘药机、多能提取罐、大型去核机、智能烘干机等设备,各工序配备的设备均提高了加工效率,有效的保证了流水线作业,日处理山茱萸鲜果60-80吨,在全国率先实现山茱萸产业化加工,最大程度降低药民的采摘加工成本,确保药农较高的经济利润。

            2. 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公司先后与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省中药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湖北中医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了山茱萸等中药材栽培品种的选育与鉴定。在其传统栽培品种的基础上先后选育鉴定推广了山茱萸八月红、石磙枣、珍珠红等三个优良果实类型,两个怀地黄农家品种,一个怀山药农家品种,一个牡丹皮农家品种,并在栗坪等地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良种繁育基地,近年来,为药农提供优质种苗1000多万株,保证了药农种植质优高产的山茱萸品种。

            3. 加大投入收购资金。公司与药农签订了30年不变的合作协议,对每户发放“山茱萸种植产量登记卡”,每年投入6000万元收购资金以保护价收购基地药农所生产的山茱萸,带动基地1.5万户,7.5万药农脱贫致富,户年均增收在3000元以上。几年来,通过发挥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在山区开展药材基地建设,山茱萸挂果13万亩,年产量1500吨左右,年产值5000万元。公司在GAP药材基地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0元左右价格收购药材,每户多增收1000元,公司仅此就多支出1500万元。公司每年驻站收购,安排专门人员,组成收购队伍,分赴7个基地收购。公司每年收购费用投入180万元。总之,公司在收购资金、保护价支出资金、收购费用等方面每年在保证基地药农药材收购方面总投资达6700万元左右。

            4. 技术培训与指导。公司针对基地药农生产薄弱环节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编写了药农培训教材及培训光盘,培训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培训四次,累计培训药农达2万人次,培训费用达40万元。目前基地药农已熟练掌握山茱萸的整形修剪、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加工等规范化管理技术,山茱萸产量逐年提高,质量逐年稳定。公司每年向每户药农发放农药4瓶,共发放15000户,每户药农可节约30元,仅农药一项公司投资45万元,提高药农收入30%以上。

            5. 通过直接投入,帮扶农民。公司在栗坪、方庄、嵩坪建立希望小学;出资100万元在当地修通了河南省第一批“村村通”道路;使基地通路、通电、建立移动基站等重点建设项目;铺设管饮300公里。通过公司对基地农村的投入,使当地农民发生了从出外打工,到回乡种植药材的转变。通过转播科技知识、增强企业制度文化,形成了相互协作、团结互助等和谐意识,促进了山茱萸基地的两大文明建设。

        【企业扶贫工作经验】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村企一体化”社会扶贫模式过程中,公司的成功经验:一是把中药材基地发展与企业带动药农致富、推动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产业富村富民和生态建设优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二是把伏牛山中药材资源优势与企业产销优势相结合,将“第一车间”建在农村,培养“新型”药农,实现社会化扶贫到社会小康的转变;三是把壮大中药材资源与带动当地经济长远发展相结合,改变当地农村精神面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2010年企业扶贫工作展望】2010年公司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要求,努力探索“村企一体化”社会扶贫的新思路、新模式,采取新举措、新方法,立足伏牛山丰富中药材优势,利用山茱萸药材基地率先通过国家GAP认证的有利条件,开发生产高质量的中药饮片和现代中药产品,提高公司效益,从而带动西峡20万药农共同致富,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公司将在今后的社会扶贫中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 坚持“药材好,药才好”的制药理念,开展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对已通过GAP认证的山茱萸、地黄、山药继续实施“统一提供种苗和种栽、统一提供农药和肥料、统一加工、统一质量检验、统一包装储藏”的五统一管理,并加大基地硬件投资及科研投资:一是再扩大基地种植面积,扩大收购范围;二是建设办公大楼,下设技术部、生产部、质量管理部等部门,对各基地药农中药材种植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药农定期进行培训,保证中药材的生产过程处于可控状态;三是建设科研大楼,主要设质量监测室、留样室、档案室、中药材标准室、组织培养室等,促进各基地的良种繁育工作,扩大药农的受益范围;四是建设综合仓库、常温库、低温库等。建设规范的中药饮片车间,根据国家标准按照中药材自身特性在清洁、浸润、切制、炒制、干燥等多个环节区别对待,选用不同方法从而确保中药材内的有效成份不被破坏,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和设备,规范中药饮片生产,实现生产过程在线监测,集中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从而保证饮片的产品质量,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可靠、可控,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对未通过GAP认证的牡丹皮、茯苓、泽泻等药材,积极实施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确保全部通过国家GAP认证,建好宛西制药“第一生产车间”,实现“让老中医放心、让老百姓放心、让老祖宗放心”的社会承诺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帮贫扶困范围。

            2.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展山茱萸花粉习性研究和施肥技术研究试验,争取培育出大果山茱萸和无核山茱萸,使山茱萸的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让药农有更多的收益

            3. 扩大中成药、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生产和销售规模,提高中药材出口质量和数量,加强中药保健、饮料等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继续加强中药材GAP种植项目建设,公司每年向基地农民收购原材料直接带动西峡县北部8个乡镇2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4万余人,人均年增收至3000元以上,间接带动当地20万人脱贫致富,加上焦作、武陟、温县、湖北罗田县、安徽省金寨县南陵县、四川彭县等几百个行政村200万人脱贫致富,指导富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基地管理,施肥、除草均由当地劳动力参加,为地方带来了5000余个工作岗位,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000元,促进了地方就业,营造一个文明、富裕、和谐的新面貌。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