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扶贫

      【概况】  2009年,农业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方针,围绕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心任务,针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发挥部门与行业优势,进行倾斜性帮扶,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针对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农业部不断加大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力度,帮助梳理发展思路。由多位部领导亲自带队,先后赴西藏、新疆、青海及贵州毕节试验区开展多次专题调研活动;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广西、甘肃、四川省藏区等调研,对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有了更加准确地把握,提出今后一段时期的扶持重点及政策措施。召开农业部扶持贵州威宁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座谈会,研究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加大对威宁县农业发展的扶持问题。参加中央及相关部门研究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一系列工作会、座谈会,提出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还组织开展《老少边穷地区农牧业发展重点与战略研究》、《西部地区特色主导农业产业选择与模式研究》、《西藏农业功能区划研究》、《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四川藏区农业发展重点及政策支持研究》及《云南省边境地区农业发展研究》等多项专题研究,力求摸清情况,指导发展。

      【政策扶贫】  2009年,农业部结合贫困地区实际需求,争取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一是农机购置补贴方面,农业部在592个贫困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33亿元,比2009年增长213.68% ,实现对贫困县的全覆盖,支持了贫困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二是良种补贴方面,在全国水稻和长江流域油菜良种补贴全覆盖基础上,首次实现全国小麦、玉米、棉花和东北地区(含内蒙古)大豆良种补贴全覆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享受到中晚稻和棉花15元/亩、其他作物10元/亩的补贴政策;三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方面,首次实现农业县全覆盖,每县补贴30~70万元,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科学施肥水平;四是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在农业部呼吁和推动下,2009年西藏率先启动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普及探索了道路。根据西藏、新疆等地反映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农牧民自筹困难问题,农业部协调国家发改委,将西藏项目中央补助标准由原来的2500元/户提高到3000元/户,将新疆南疆地区中央补助标准由1500元/户提高到2500元/户。此外,农业部还对贫困地区实施“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标志使用收费优惠政策,开展“全国扶贫县免费广告”、“全国农产品应急销售免费广告”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扶贫。2009年在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认证“三品”产品1657个,累计减免各类费用80多万元;在CCTV-7农业节目中播出2000多分钟信息扶贫广告,帮助全国97个县市发布免费广告,推销156亿公斤农产品。

      【扶贫发展项目】  2009年,农业部累计安排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沼气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县级防疫体系、质检体系建设、退牧还草等各类农业基本建设投资47.13亿元,推动了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其中,农村沼气项目共安排中央投资24.04亿元,比2009年增长26.33%,户用沼气、养殖小区与联户沼气项目在48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实施,占592个贫困县的81.25%。针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大的实际,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部特别重视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项目的扶持。先后安排7003万元资金建设优势特色种养业示范、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等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50个;安排380万元资金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县项目19个,培育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品牌产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安排364万元资金建设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13个,对保护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提高保种水平和供种能力发挥了作用;在全国范围评选出10个贫困行政村,实施“手挽手扶农工程”,安排200万元资金扶持当地优势项目,并安排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培训扶贫】  2009年,农业部不断加强贫困地区各类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及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农技人员和农业干部,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业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是在5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投入资金2.86亿元开展“阳光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结合农业部扶贫联络工作实际,组织湖北、湖南、贵州等省贫困地区的1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到农业部多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了带头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大对基层农牧业干部和农技专业人员培训的力度,举办“三品”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班27期,累计培训3260人次;举办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师资培训班,培训贫困地区水产技术推广人员20余名;组织西藏部分地市农业管理干部赴内地开展现代农业建设参观、考察;举办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参训学员140多名,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举办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农业干部培训班,培训地县级畜牧局长20余名。

      同时,农业部积极开展与民族地区互派干部挂职、双向交流工作,2009年农业部共选派9位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挂职锻炼,同时接收17位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21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援疆”扶贫】2009年,农业部进一步增强扶贫措施的针对性。新疆“7.5”事件发生后,针对新疆部分地区出现农产品特别是应季鲜活农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农业部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一是启动对新疆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行情况的每日监测,随时掌握当地农产品市场运行动态;二是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专门开通新疆农产品应急网络促销平台,帮助进行网上产销对接和交易,有关司局协调各方力量,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拓展新疆鲜活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和卖难问题。针对新疆棉花收获季节拾花工严重短缺的问题,农业部协调重庆等9个拾花工输出大省,强化供需信息沟通、技能培训、法律法规指导、交通保障等工作,促进拾花工赴疆工作顺利开展。

      【“援藏”扶贫】  2009年4月下旬,西藏自治区植保部门反映当地主要粮食作物青稞病害问题后,农业部立即组织有关单位成立应急小组,协同自治区农业部门采集样本,组织专家进行有效防治。针对西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力量不足问题,农业部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援藏工作,组织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山东、重庆、广东7省市农业部门与西藏有关单位进行工作对接,赴藏实地开展技术指导,受到西藏农牧民群众的欢迎与好评。

      【2010年扶贫工作展望】 1.加强工作指导与政策研究。2010年,农业部将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三峡水库移民地区等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指导,拟于上半年召开部定点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全年工作进行部署。同时,按照中央关于支援新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部署,适时召开全国农业援藏、农业援疆工作座谈会,全面谋划新时期农业援藏和援疆工作。组织开展好特殊类型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研究、西部边疆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青藏高原减灾避灾产业发展课题研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空洞化问题等多个研究。同时,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民委等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加强对相关领域涉及农业方面内容的研究,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2.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实际,继续在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政策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并争取扩大补贴规模、增加补贴种类。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快形成规模大、效益高、品牌响的特色产业带或产业群,不断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

      3.健全农业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围绕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尽快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动植物防疫体系。整体提升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素质和水平。进一步理顺农技推广体制,稳定机构,优化队伍,改善条件,完善手段。加强贫困地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4.推进人才资源开发。进一步加强针对基层农业干部和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增强指导当地农业发展的能力。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增加投入规模,充实培训内容,扩大培训数量,让外出就业劳动力掌握至少一两项实用技能,提高外出就业的竞争能力。进一步实施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举办农业领域高级专家理论研修班。坚持与贫困地区及民族地区互派干部挂职,培养锻炼贫困地区及民族地区干部。

      5.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争取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推动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减少面源污染,搞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发展农村沼气,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6.继续做好帮扶威宁的相关工作。指导威宁编制完成脱毒马铃薯种薯、草食畜牧业、反季节蔬菜、特色苹果、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等5个规划;加大对四大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建设;继续选派干部挂职扶贫,建立产业技术体系与威宁县紧密联接机制,利用产业技术体系对威宁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继续加强农村沼气和农村清洁工程等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农业部  罗  旭)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