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扶贫开发

      【概况】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人口3200万人,是大工业、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复合型城市。中心区是重庆的行政、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渝东北和渝东南是贫困人口集中地区。

      全市有国家重点贫困区县14个、省重点区县4个,共18个,占全市区县总数的45%,占全国重点县的2.4%。有贫困村2000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2%。2009年底全市有农村贫困人口142.2万人(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贫困发生率5.9%,。其中渝东北和渝东南有15个重点贫困区县、1621个贫困村、111万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市的83%、81%和78%;渝西仍有贫困人口22.5万人,278个贫困村,分别占全市的15.8%和13.9%。

      2009年,重庆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和“五个重庆”建设,在逆境中化危为机、挑战中克难奋进。全市生产总值比2008年增长14.9%,达到652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31.5%和1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1%,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5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9元,实际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21元,增长12%。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指导和帮助下,全市扶贫开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市政府扶贫济困专题座谈精神,抓住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五个重庆”机遇,突出贫困村千村脱贫工作中心,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全市可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万人,超过目标25%;完成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3万人,超过目标20%;财政扶贫资金达到6.05亿元,比2008年净增1.2亿多元,增长22%;培训贫困农民10万人,超过目标25%;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长400元左右。

      【整村推进】  2009年,重庆市委三届四次全体会议作出 “到2012年实现1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的战略部署后,按照“激活贫困村、点活贫困户”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主要抓六件事。一是制定贫困村的规划和脱贫标准。按照功能分区、分路突围的原则,督促相关区县制定1000个贫困村的整村脱贫规划。同时,参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出台“七有四通三解决”的整村脱贫标准;二是启动第一批整村脱贫项目。2009年,督促区县采取竞争入围的办法,启动第一批266个脱贫村整村脱贫工作。3月,按每村50万元的标准,新增安排整村脱贫项目1.33亿元资金全部到位;三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协助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贫困村整村脱贫连片开发工作的意见》(渝委办[28]号),明确加快贫困村整村连片脱贫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市扶贫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市级扶贫集团参加实施“千村脱贫”计划的通知》,实现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包脱贫村“不脱贫不脱钩”;四是召开整村脱贫现场会。6月下旬,市政府在云阳县召开了贫困村整村连片脱贫现场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相关区县(自治县)政府签订《贫困村整村连片脱贫目标责任书》,促进了贫困村整村连片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五是参加市委、市政府扶贫帮困专题座谈会。会议出台一系列加快整村脱贫步伐的政策措施,会后,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在全面调研基础上,扶贫办制定了2000个贫困村的脱贫规划,代市委市政府草拟《关于加快贫困村整村脱贫工作的决定》;六是协调加大贫困村整村脱贫工作在区县党政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目标考核力度。扶贫工作在重点县党政领导目标考核中由原来的2分提高到4分,增加了权重;同时,非重点县和“一圈”帮扶“两翼”的区县党政领导目标考核均增加扶贫工作内容,使扶贫工作考核覆盖了40个区县。

      【扶贫搬迁】  与重庆市发改委、林业局等部门配合,全年投入扶贫资金700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7500万元,完成搬迁3万人。巫山县庙堂乡整乡搬迁全部完成,比计划提前1年,尚属全国首例。

      【扶贫培训】  全年投入5681万元,组织动员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职3万余人,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8300人,实用技术培训5万余人,创业培训2800人,政策业务培训6100人,完成266个脱贫村的支书、主任和大学生村官的全员培训。

      【产业化扶贫】  安排专项产业扶贫财政资金4350万元,投入信贷资金4亿多元,围绕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结合千村推进和片区开发,确定50个专业合作组织和33个龙头企业为第一批扶贫专业合作组织和扶贫龙头企业;重点支持贫困区县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组+贫困户的模式,对带动能力较强、效益较好的扶贫专业合作组织给予重点支持;探索创建了种植小区和养殖小区吸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新模式。

      【基础建设扶贫】  在市级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新修和改建村级公路5140公里,解决了20.6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了200个村级卫生室。

      【开放式扶贫】  2009年社会扶贫资金总额4.9亿多元,比2008年净增8000多万元。重庆市扶贫系统招商引资26亿多元,比2008年净增约6亿元,引进企业97个,其中市外企业32家。

      【扶贫试点工作】  国务院3号文件下达后,重庆市委、市政府通过组织召开各种会议、培训和宣传解读活动,在扶贫系统传达学习,下发《市扶贫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渝扶办[2009]27号),分解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扶贫试点工作。

      一是在武隆、丰都、铜梁3个县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8月,市政府批准在这3个县试行将农村人口10%纳入扶贫对象的相对扶贫标准,探索两项制度衔接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了扶贫到户政策,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每户发放2000元生产发展资金,形成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两轮驱动”的新格局,两次在国家召开的相关会议上介绍了经验;二是扩大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的试点范围。全市开展试点的贫困村已达305个,其中2009年新增187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800万元,到期借款归还率达99.8%,有效缓解了农户发展资金短缺的困难;三是新增开发5个区县为片区试点。其中新增国家级片区开发试点县4个,市级1个,全市实施片区开发的试点县达到14个。全年共安排片区开发资金69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和带动社会投入资金5亿元以上;四是抓好武隆县贫困村信息路建设试点。全县已在19个乡镇60个贫困村建成62个卫星接收站,安装WIFI无线网络转发天线30套。10月底,全国信息化扶贫工作座谈会在武隆召开,推广了武隆县的经验。

      【《重庆市农村扶贫条例》起草和送审】  2009年初,重庆市扶贫办公室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同市人大、市法制办领导及相关处室负责人赴黑龙江、湖北等省以及市内贫困地区进行深入的调研考察。4月,完成《重庆市农村扶贫条例》的拟稿工作。随后组织召开各种座谈会,征求市级相关部门、区县和专家学者的意见。8月,将《扶贫条例》交市法制办,进入立法程序。2009年底,通过在多方努力,《扶贫条例》已经政府常务会后提请市大人常务会审议。

      【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  2009年,运用贫困村信息路建设成果,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农副产品等进城,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实现城乡资源互流双赢。在涪陵区、开县和武隆县加大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力度,总结推广涪陵区江东街道办事处营盘村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做法和龙谭镇贫困农民返乡创业园区的经验,引导贫困村农户用土地经营权和现金入股与龙头企业组建股份制企业。

      【扶贫工作措施】  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明确提出,把进一步理清全市扶贫开发思路、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促进贫困地区科学发展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效果的尺子。2009年,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创新“四项机制”:

      1.瞄准机制。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实施266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工程,为每个贫困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并整合其它资金达到300万元,脱贫后,每个村再以奖代补50万;二是在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的武隆、丰都、铜梁3个县,为每个贫困户家庭发放2000元生产发展资金;三是明确规定财政扶贫资金的50%要用于发展脱贫村的产业,扶贫移民、“雨露”培训、社会帮扶等均集中投向脱贫村。

      2.参与机制。一是在贫困村扶贫资金项目的使用实施,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村支两委讨论后,要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要得到会三分之二的多数同意后方可使用实施;二是乡镇既要充分尊重村的意见,更要保障农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帮助贫困村农民在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中做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三是所有到村的扶贫资金、扶贫项目都要公示公告。

      3.协调机制。一是努力对上协调。近年来,重庆市争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和安排的国家扶贫项目逐年递增,财政扶贫资金每年递增均在20%以上,2009年截至10月底,已突破6个亿,达到22%,安排的片区开发、村级互助资金个数均在全国领先;二是与市级相关部门协调。2009年,协助市委办公发厅、市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28号文件,明确重庆市扶贫领导小组26个成员单位的扶贫任务和责任。同时,协调市人保局,由市政府表彰社会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三是主动与相关区县协调。无论是片区开发或是整村脱贫,资金整合力度均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在区县机构大部制改革中,各级扶贫部门得到了加强。

      4.监管机制。一是联合审计局对重点贫困区县2006~2007两年扶贫资金进行了交叉审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二是下发《扶贫资金监督管理意见》并对区县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三是为配合农村“三项制度”的实施,编印《扶贫政策(合订本)》下发到村,同时着手制定扶贫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程序规定;四是在丰都县举办一期扶贫资金监管培训班,在全市推广了丰都县扶贫资金村级义务监督员的做法。

      【困难与挑战】  一是对扶贫开发重视程度有差异,一方面存在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对其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整合资金难度大,一些部门按既定规划和项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及时向整村脱贫村调整;三是扶贫产业发展周期长、支撑弱,短期减贫效果不明显;四是部分地方对到户扶贫优惠政策落实不够;五是扶贫集团包村落实有差距,少数扶贫集团包村尚未到位。

      【2010年扶贫工作展望】  重庆市初步把2010年作为“整村脱贫推进年”。目标任务是:组织完成对266个脱贫村的考核验收,启动250个贫困村脱贫;推进非重点区县50%以上的贫困村实施脱贫;“雨露”培训9万人,扶贫移民3万人,实现10万低收入人口脱贫。主要措施是:

      1.整村脱贫,片区开发,惠及到户。完成“十一五”确定的2000个贫困村的规划,落实“两项制度”衔接试点的到户政策,整合资金进贫困村到贫困户。2010年力争再启动4个重点区县的片区开发,力争片区开发覆盖18个重点工作县。同时,注重功能分区,突出发展扶贫产业,全力推进扶贫移民,改善基础设施。抓住建设“五个重庆”的机遇,打造“重庆雨露技工品牌”,发展劳务经济,实现按时脱贫、持续脱贫。

      2.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强与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市级18个扶贫集团的联系与协调,落实每村整合资金300~500万的目标任务,促进单位包村的帮扶力度,争取各方支持为贫困村供血输氧,达到限时脱贫。

      3.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抓住《重庆市农村扶贫条例》颁布实施时机,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配套,创新体制机制,稳妥解决整村脱贫中反映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和扶贫项目监督。

      4.加强调研,总结经验,搞好衔接。2010年是《十年扶贫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将加大调研力度,总结过去十年扶贫开发的成绩经验,做好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新的扶贫纲要的衔接,利用国务院3号文件创造的条件,争取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制定好全市《“十二五”扶贫规划》和新的《农村扶贫十年纲要》。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