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扶贫开发

      【概况】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是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边疆省份。面积45.6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多万,辖12个市和1个行政公署。全省地貌特征大体是“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东为三江平原,西为松嫩平原,南为张广才岭、老爷岭山区,东为完达山脉,西和北为大、小兴安岭山地。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地理位置偏远、气候寒冷、交通发展落后,自然环境差、资源匮乏,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产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农业资本投入不足,人力资本缺陷是黑龙江最大的省情;经济发展不足、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最大的问题,农村贫困问题仍然突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缓解农村贫困,一直坚持把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进入新阶段以来,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关心和支持下,黑龙江省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重点开展了整村推进、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贫困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扶贫工程。

      按照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黑龙江省有23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13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贫困村。全省64个县(市)全部有扶贫任务。2009年底,全省农村有贫困户69.2万户,贫困人口213万人。截至2009年末,共完成了2384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扶持215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实施整村推进后的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600元以上。

      【整村推进】  按照“四有三通三提高”的标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将财政扶贫资金及其它涉农资金向整村推进实施村倾斜,共投入中央、省级专项扶贫资金4.28亿元,社会扶贫帮扶资金2.17亿元,高标准完成了第四批75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

      750个贫困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15.1万亩,参加的农户7.5万户,其中贫困户4.6万户;扶持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17家,在贫困村建设的产业化基地覆盖贫困户5.78万户;在60个贫困村实施了互助资金试点项目,覆盖农户11856户。

      发展产业项目覆盖贫困户7313户,共扶持贫困户购买奶牛427头、肉牛3569头、生猪3618头,羊2044只、禽32.15万只、鹿150头、狐貉獭兔960组、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1115.4吨、建设畜牧小区5660平方米;修建道路1587.7公里、建桥涵2235座,打抗旱井645眼,修水渠2.5万延长米,建畜牧技术服务站13个,建机械化榨乳站10个,建温室大棚15.1万平方米,购置大型农机具146(台)套,建设农机库房1752平方米;打人畜饮水井44眼,安装自来水2.7万户,安装有线电视1.6万户、安装路灯108盏,建卫生室99个、村民活动室87个、休闲广场81个,修村内路边沟15.3万延长米。

      【扶贫培训】  在继续做好外转就业培训的基础上,实施整村培训、系列转移计划,促进了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完成培训3万人,转移2.67万人,为年度计划的100%;整村培训完成培训25.5万人。

      【产业化扶贫】  黑龙江省 2009年新认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7家,通过扶贫贷款贴息等方面支持,17家扶贫龙头企业共吸纳贫困户劳动力3452人;产业化基地共覆盖贫困村136个,带动贫困户5.78万户。各地积极谋划产业项目,鼓励贫困村群众发展产业,扶持规模化农业产业项目,带动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互助资金试点】  互助资金试点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800万元,在39个县、60个贫困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每村补助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通过吸纳11856户农户入股,资金总规模达到了3240万元。全省互助资金试点村总数已达154个。

      【扶贫贷款贴息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扶贫贷款贴息管理体制改革共安排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200万元,覆盖全省3024个贫困村的4万个贫困户、17家扶贫龙头企业和41个扶贫项目,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和企业发展生产缺少资金的难题。

      【连片开发试点】  在深入总结饶河、抚远两县连片开发试点的基础上,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000万元,整合资金3142.6万元,农民出工出劳折款1261.4万元,将试点扩大到延寿、同江两县市。

      【贫困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在750个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开展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通过采取转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15.1万亩,参加的农户7.5万户(其中贫困户4.6万户)。贫困村通过实施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突破了贫困村土地分散经营的格局,合理配置了生产要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参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

      【社会扶贫】  全省社会扶贫帮扶资金达到2.17亿元,其中无偿投入1.1亿多元,引进资金1.07亿多元。10家中央国家机关、163家省级机关、4714家市县机关赴定点县、定点乡镇、村开展扶贫帮扶的干部达2230人,落实项目2400个,定点帮扶贫困村750个,培训农民达15万人;资助贫困生近1600名;17家扶贫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发展产业基地,带动5.78万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

      【扶贫工作措施】  1.创新工作机制,高标准实施整村推进。全省突出“生产发展”这一主题,以增加750个贫困村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强化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为重点,按照“四有、三通、三提高”的标准,实施了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农业设施、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社会事业等项目。一是建立资金整合机制。把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的任务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由县一级完成。各县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导向,将能投入到农村的资金优先投入到贫困村,全年共整合各类资金9.6亿元实施整村推进,村均投入整合资金达到128万元,保证了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建立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机制。在项目建设中,动员群众出工出劳,“让群众参与干”;实施的项目由群众进行监督,“让群众看着干”,实施后的项目由群众使用,“让群众自己管”。调动了贫困村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实施整村推进的750个贫困村,群众全年出工出劳达69.3万个;三是建立工作落实的责任机制。制定并建立“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县(市)建立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落实工作责任和任务。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市将扶贫开发、定点扶贫纳入对部门和县市的工作目标考核之中,推动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

    2. 实施“雨露计划”,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全省以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创新培训和转移方式,提高贫困村劳动者素质,拓宽贫困户的增收渠道。一是依托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培训务工农民。全省所有培训基地都面向各地贫困户劳动力开放,学员凭证明自主择校择业学习;采取提高培训费补助标准的办法,减轻贫困户的经济负担,扩大参训面;采取按培训转移比例兑付培训资金的方式,提高了转移就业率;二是采取延伸到村的方式进行培训。实施整村培训计划,采取办班、示范观摩、科技入户、专家指导等形式,开展农业先进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标准化、科学化水平,成为科学种养业和发展其他产业的明白人;三是加强对致富带头人培训。在对750个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支部书记进行培训的基础上,把培训的范围扩大到村委会主任,并加强对创业带头人培训,全年共培训3936人。通过培训,使他们吃透了政策精神、掌握了法律法规,提高了实施整村推进和带领农民创业的能力。

    3. 实施产业化扶贫,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化进程。立足于发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企联结、强化产业基地建设,有效推进了贫困地区产业化进程。一是培育、做大做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通过贷款贴息补助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使用扶贫资金600万元为17家扶贫龙头企业的贷款进行贴息补助,引导金融部门为企业提供贷款达7.6亿元,解决了企业缺少资金的困难;二是强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引导企业和农民发展订单生产,强化信用教育,规范订单合同,提高履约率,维护农企双方利益。同时,引导龙头企业反哺农业,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服务、赊销生产资料、贷款担保等服务;三是强化贫困地区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扶持贫困户引进和改良种养业品种,调整和优化种养业结构,提高良种普及率;通过扶持各类种养专业户、扶贫联合体和示范小区建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的种养业,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政策扶持和企业带动下,全省贫困地区建立了以水稻、玉米、大豆、甜菜、亚麻种植,畜牧养殖,乳业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4. 典型引路,不断推进扶贫开发上水平。全省确定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针,每一年都要抓出一批好典型,树立一批硬样板,不断推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质量升级。在贫困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发展畜牧业、特色及非农产业上实现突破后,又在依兰县培植了高标准实施整村推进的典型,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的方式,总结推广县级政府按照建设新农村的思路,集中财力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实施整村推进的经验;总结推广县级政府引导和扶持贫困户创新组织形式,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经验,推动了全省各地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了整村推进建设标准。

      【困难与挑战】  黑龙江省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进一步消除贫困的难度大,扶贫任务艰巨、繁重。现有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呈现小集中、大分散。在全省3134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中,有的村只有几十个贫困人口,有的村则达到上千个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呈点、面不等的分布和区域相对集中分布。其中,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和绥化市是主要分布区域,主要特征是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水平差,风沙干旱、土地碱化。3个市的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67.6%。同时,贫困的传递性凸显,区域性突出,隐性化较强,返贫问题较重。

      【2010年扶贫工作展望】  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要贯彻落实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整合扶贫资源,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突出生产发展、民生改善这一主题,创新扶贫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一是按照“四有、三通、三提高”的建设标准,高标准启动实施第五批75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通过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2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二是筹措资金,整合扶贫资源,加大对革命老区村建设工作力度。加大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对贫困户子女接受职业技能教育,要给予再补贴。三是推进产业扶贫,在贫困地区重点开发粮食、畜牧养殖、劳务及特色富民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积极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建设产业化基地和参与扶贫开发,辐射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提高贫困农民发展生产组织化程度。培植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五是稳步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在23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第五批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开展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衔接试点,并逐步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省。六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扶贫办出台的相关意见,结合省情研究制定未来十年扶贫规划和“十二五”扶贫相关规划。

    (黑龙江省扶贫办  孙滨  梁树茂  夏宇光)

扫描下载手机客户端

地址: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邮编100028 电话:+86-10-84419655 传真:+86-10-84419658(电子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备2020039194号-2